多地高考作文瞄准当前道德问题 促学生反思现实
引导学子道德思考
致力塑造理性精神
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今年更多的高考作文题目瞄向了当下社会的道德问题。对海南省的《随手小善会有大的回报》、浙江省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安徽省的《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北京市的《火车巡逻员的故事》、上海市的《心灵闪过的微光》和重庆市的《拯救冷库工人》等题目,都可以有“道德建设”方面的解读。当下而言,“道德滑坡”、“道德血液”是非常时髦的社会话题,这些高考作文能够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情况,在作文之中让行将步入大学的莘莘学子进行一些道德思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近几年来,舆论对于高考作文进行了许多评判,认为高考作文应该有社会意义。而今年的许多高考作文,也确实做到了能够促使学生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批判与建设。这显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对于依然梦幻、诗意的高考命题作文,我们也不应该横加指责。高考作文毕竟还是一种文学创作,它的自由,不受任何道德的约束。
不可否认,国家教育应该肩负起培养公民精神的责任。我们欢迎反思社会问题的作文命题,也不强求所有的学生都写得愤世嫉俗,学会“诗意的栖居”,也算一种符合公民精神的生活方式。(王传涛)
高考作文不再坐井观天
高考是六月的表情,而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又是这个表情中最引人关注、丰富生动的,它似乎成了评价考试难易,展示教育动向,窥视社会动态,甚至是隐喻时代命题的一个契机。所以,本报今天编发了这组关于高考作文的评论,纯粹是鸟瞰的角度,管窥见豹,从另一个视角来解读命题者的心思,解读高考作文背后的时代命题……
透过高考作文与往年的细微变化,可以体现时代的情绪和精神;通过高考作文题目的变化,也会影响和塑造时代精神。
细细看完今年国内各省的高考作文题,仅从题目上就会发现一些变化,与过去相比,抒情性的作文题几近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更多贴近现实、触及人生、催人思考的题目,如陕西的题目是《危中寻机》,北京的题目《火车巡逻员的故事》,山东的“以孙中山箴言自拟题目”,广东的《你想生活的时代》等等。
一些作文题本身就非常富有理性,促使考生从建设性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比如全国卷《细节决定成败》,湖北卷《书信可不可以替代》,天津卷《清水还是浊水》,还比如重庆的作文题《拯救冷库工人》不但与职业精神相联系,还与社会上“最美的人”发生关联。当下的时代理性精神过于稀缺,而非理性情绪过于泛滥。高考作文不光会影响参与高考学子的命运,更具有引导更多未来考生的强大功能。未来的考生将通过学习这些高考题目和作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这种理性而建设性思维的影响,从而影响和塑造了时代精神。这样说也许有些夸大,但不容忽视的是,高考这根指挥棒不仅在塑造学子的命运,还会通过学子所接受的内容,引导和塑造未来。(瞿方业)
有理想也要立足现实
人性化叙事熠熠闪光
就今年各地的高考作文来说,依然沿袭着形而上的犬儒路线:对哲学大抒情、对常识抛媚眼、对道德送秋波,鲜有“贴近大地、读懂中国”的气度与胆识。譬如《细节决定成败》,《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人生中的赛跑》,《忧与爱》、《随手小善会有大的回报》……不难想见,漫卷字里行间的,必然会充斥大而无当的假大空。永恒正确的道理,亘古不变的逻辑,加上合格的句读,就是最保险的文章。
高考作文,既要有面朝大海的诗意,也要有惊涛骇浪的现实。有人说,今天的高考作文,就是政治常识、哲学原理、道德共识、名人轶事的杂烩,功能化、模式化,叫人不说真话、实话。这话不是没有道理:过于美好单纯的高考作文,与惊心动魄的社会现实无法自动相容,最坏的结果就是教会孩子两副面孔,两种腔调,圆融于世,极端于心,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现实。
唯一指向现实的作文大约算作广东的《你想生活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面目,有太多真善美值得讴歌,必有太多假恶丑需要鞭笞。2012高考作文,也许只是理想主义的一声娇嗔。(邓海建)
今年,绝大多数高考作文给人的感觉是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和激励,有一种“宏大人性化”熠熠闪光。它是个人的情怀与社会情怀结合的产物,更加大气。纵观各地高考作文题目,你会发现,很多题目很朴实,朴实到了我们身边;很大气,大气到了家国。
有几个地方的题目,是职业的操守和普通人的情感。重庆卷“门卫来解救被困人员”的试题中,“因为只有这个人,每天和我说早上好,晚上对我说再见,而今天他只对我说了早上好,还没有对我说再见……”的解救理由让人震撼,没有人性,如何能够体会?
还有一部分题目,表现的是救国救民、匹夫有责的宏大人性。山东卷,“国父”孙中山的一番教导让人深思,“不管男女,都可以顶天立地,为国之前途抛头颅洒热血,都不可以轻言失败”,让考生体会此等情怀,善莫大焉!学生为何读书,会给我们一个清晰的答案。
总之,2012年的高考作文在整体上是成功的。它让莘莘学子体会到了一种书斋和书本之外的“宏大人性”———对自己、对他人、对职业、对国家。(姜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