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职校生实习:学生如何避免沦为廉价劳动力
![下一页 查看下一页](http://i8.chinanews.com/16/right1.gif)
![](http://m.johnnytowncar.com/i3/2011/news/images/1.png)
随着职业院校又一届学生进入实习季节,职校生实习的问题再次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6月4日,本报刊发《职校生实习挑动了社会哪根敏感神经》一文,以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与校方在实习教学中的认识分歧为例,报道了社会对职校生实习的关注和职业院校在实习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有评论认为,社会对职校生实习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权益维护上:是不是在实习岗位上充当廉价劳动力,是不是真的在实习中学到职业技能。这两个问题也伴随着“学生工”丑闻,不断挑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
面对经济和社会的复杂变化,职业院校如何合理安排学生实习,职校生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实习生活,社会又能为职校生实习做些什么?
实习在职业教育中的比例还应提高
在范唯眼里,实习就是职业教育“灵魂”般的东西。这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与高专教育处处长一直认为,倘若实践教育不贯穿在职校生3年的学习生活中,那职业教育的整体设计就存在缺陷。
“一个厨师天天埋头看书就能做出美味佳肴吗?”看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厨房的秘密”那一集后,范唯非常认同那位在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大厨的做法——厨师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源于实践特别是实习,实习的过程渗透着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的培养。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认同范唯的观点。在姜大源眼里,目前国内中等职业教育通行的“2+1”(两年理论学习加一年实习——记者注)和“1.5+1.5”(一年半理论学习加一年半实习)培养模式中,实习教育的比例依然偏低。
姜大源自上世纪80年代到德国做访问学者以来,长期关注德国的职业教育,他发现德国的职校生仅有30%的时间在校学习理论,70%的时间在企业里的“企业教育中心”实习,“实习课程设置还要求,必须到两个以上的实习地点参加实习工作。”
“企业是招生,不是招工。”姜大源说,这些企业教育中心与学生签订的是教育合同,而不是劳动用工合同,学生的实习教学和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转是分离的。现实的效果是,在德国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大都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完成学业以后就能成为一名技术工人。
姜大源认为,职业院校的定位应该是培养技术工人,而不是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要培养一个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工人,就要保证足够的实习时间和实习质量。
“德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实习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比例还应该提高。”姜大源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爱迪生是怎么出来的?一次又一次实践做出来的。”
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的实习是“伪实习”
学校安排的实习和所学专业“不对口”,是经常引起职校生质疑实习的导火索,不少学生认为这是自己“被实习”的表现,甚至质疑学校、老师从中牟利。
范唯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回归教学的本质来分析。她曾经做过一个调研,请职业院校的老师在上课前写下自己的教学目标,课后再请学生写下这堂课到底收获了什么,结果发现,老师想教的和学生体会到的往往差别很大。
“问题出在了我们的教学上,一堂课究竟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教学目的?”范唯分析说,实习教学也如此,老师应该主动评估实习教学课程能不能达到想要的目的,如果不能,就该想着改变。
对于实习和专业“不对口”的问题,范唯认为不能“一刀切”地说对与错。一个“985”重点高校的例子让她记忆深刻——这所以工科见长的学校逐渐发展起贸易、会计、新闻等专业学科,但学校要求这些非工科的学生必须学习工科的基础课程,实习也必须进入工厂的生产一线。
校长对这些绝对的专业“不对口”实习的解释是,理解工厂、企业的工作流程和一线生产,对学贸易、会计、新闻的同学都是一种积淀,从工科学校走出来的文科生要具备“工科背景”,才能在社会上有竞争优势。
从这所大学文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情况反馈来看,实习的效果让这位校长满意。
>教育新闻精选:
![](http://m.johnnytowncar.com/i6/2011/news/images/1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