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填报志愿专业优先 警惕学校“傍名牌”
【事件】高考大幕落下,填报志愿工作又开始了。不少家长易感性判断,认为“信息化”就是学计算机,“新闻学”就是当记者等等。而一些高校为了吸引生源,刻意把专业与“贸易”“信息”等联系起来,一些考生不掌握真实内情,纷纷报考,结果并未如愿。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陈建利对高考填报志愿作出评论。
陈建利: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这几天考生和家长们又开始了紧张的高考志愿的填报工作。
每年的这个时候,高校的招生老师还有教育界的专家都呼吁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不要只盯着名校,专业应该是首选。但追逐名牌效应的心态和做法往往让考生把专业选择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这两天网站上的志愿填报信息就更乱了。什么实用指南、参考系统、咨询服务等等让人眼花缭乱、难辨真伪,当然掌握第一手招生信息对于考生和学校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但关键是这样的工作应该怎样来组织,怎样来完成。
我想这在方面,学校应该做的更多一些,而且应该做的更负责更到位一些。不可否认,一些名校在这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比如说在中学举办一些讲座,让中学生走进大学校园等等,这样做既增加了双方的沟通和了解,其实也为学校做了很好的广告。
客观的讲,因为是卖方市场,名校招生工作的压力相对会小一些,但是有一些学校为了让自己看上去像一所名校进而吸引到更多的生源,就采用了一些障眼法,比如纷纷改名为XXX科技大学,XXX理工大学,XXX工商大学等等。比如说华东理工大学和东华理工大学您分得清谁是谁吗?很显然这种制造出来的名牌大学会令许多家长和考生无所适从,我觉得这种傍出来的名校有忽悠考生和家长的嫌疑。
前些年大家都说高考独木桥,而这些年随着高考录取比例的提高,说法好像也变了,叫做名校独木桥,竞争依然激烈,但考生们争的是名校的录取名额,为了上名校专业不理想也无所谓,而考生和家长们的这种心理也更容易被那些傍出来的名校所利用。
面对如此多的误区和陷阱,还是想提醒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摆平心态,再多一双慧眼,多听一听专业老师的意见,不要被那些假广告和假名校给忽悠了。同时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规范招生工作,加大监管的力度,不要让考生们的志愿和理想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