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亟待强化创业教育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012年高考落下帷幕。
鏖战多时的高考考生终于也可长出一口气,将紧绷已久的心放下。然而,身为高考考生家长,却不敢有丝毫的释怀。面对国内大学生就业愈来愈严峻的情形,四年后能否顺利毕业分配成为了高考后的最大一块心病。
作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开拓者、全国人大代表黄藤指出,扩招后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涉及多层面、多领域的综合性问题,脱离市场需要进行教学,导致人才培养的效果与社会需求的巨差,更是主要症结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以“流水线”的方式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然而,中国教育问题也是因为这条“流水线”,大学出品的人才基本都是一个模子。
20年前,黄藤在中国的西部创建了西安外事学院,以“多元集纳、自强创新”为理念,以“面向行业、面向企业”为导向,探索出一条中国大学教育的改革之路,先后培育出15万名契合市场最大需要的应用之才。
最新统计,截止到上月,西安外事学院统招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已达到92.4%,比去年同期高出近1.1个百分点;高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已达到95.96%,比去年同期高出近3个百分点。
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中国经济出现了30年的高速增长,最近20年经济平均增长都在9%以上。同样高速增长,为什么日本和韩国带来了对大学生如此之大的需求,中国却大相径庭?
“根本不是国内的行业、企业不需要大批人才。”黄藤分析,“最主要的问题是大学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市场需求脱节非常严重,使得本已缺少综合素质教育的大学生,捧着一个早已饱和的大学专业,又怎么能作学以致用呢?”
实际上,近年以来,一方面是国内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找不到对口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人才缺口却在急剧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技能与企业就业岗位间存在的差距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象。
2009年,黄藤开中国高等教育之先河,开办了国内第一家创业学院,进行系统创业训练教学,尤其是对创业精英班,特别设立“鱼化龙”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予以实际支持。在这一普惠式教学的打造下,学生们如同置身于企业与企业家的实际环境中学习成长,领导力、洞察力、创新力+人文精神被锻造出来。
据权威部门的统计,目前,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超不过2%,且越是名校越是创业比例低。而西外历届毕业生中,参与创业的接近10%,拥有的资产从十几万到上百万不等,营业额在1000万以上的超过200人。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延续着“应试教育”的路径:一方面,在“流水线”上被锻造出的多数学生,不属于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专业学习与学生自身潜能相悖,导致“因材施教”的真正内涵被忽视,甚至缺失。
黄藤强调,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特质,应该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按照现代西方科学的研究,大脑“布线”的不同,确定了每一个人的“优势”不同。无论在学习阶段,还是在工作阶段,都不让“猪去唱歌、兔子学游泳”。
事实上,注重因材施教,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的私立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最有代表性、普试性之举,就是在本科的前两年,不让学生进行专业选择,让学生不断发现最感兴趣或最令自己兴奋的学科。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中国的一些大学亦在尝试教育改革,并允许学生适度调换专业,但这样的改革力度还不大,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中国需要大批世界顶尖人才、专才的人力资本战略。
据了解,在开建创业学院一开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便被作为办学方针,纳入日常教育的管理中,改变单一的分数测评,实施综合的能力评价,让喜欢创业且具备创业素质的学生,不断脱颖而出。
黄藤表示,在这一示范的基础上,通过成败经验梳理,下一步将在西安外事学院加大改革力度,包括“本科先不分专业”的实施。(记者 周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