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自掏50万创办农家书屋 藏书9万册免费外借
自掏腰包50万买书惠乡里
(山东)菏泽农民付炳刚创办农家书屋,藏书9万册免费供乡亲们借阅
他,20多年自掏腰包50余万创办农家书屋;他,将9万多册藏书免费供乡亲们借阅;他,被乡亲们称为致富路上的“图书参谋”;他就是菏泽市牡丹区北城办事处河东社区付庄村村民付炳刚。近年来,付炳刚先后被评为山东“十佳农民藏书人”、山东“十佳书香家庭”,近日又入选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之星”。6月25日,付炳刚向记者讲述了他与书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不让知识睡大觉
藏书免费借他人
25日下午,记者来到菏泽市牡丹区北城办事处河东社区付庄村,付炳刚的家并不难找,村里挂着“新农村图书馆”牌子的普通院落就是付炳刚的家,家里两间摆满各类书籍的房子就是付炳刚创办的农家书屋。
在付炳刚的农家书屋里,藏书分门别类地塞满了两间屋子,外间的书架上放着适合农民阅读的种植、养殖等农科类书籍,里间的书架上摆放着社科类书籍。他的藏书门类众多,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医学、艺术等领域。而这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付炳刚介绍,由于空间有限,书架上摆放的书籍只有3万余册,他更多的书则打成包堆在了贮藏室。“只能循环着摆放,大概月余分批更新一次。”付炳刚说。
农家书屋外间的桌子上放着付炳刚自制的借书登记本,上面记录着外借书目、借书人等简单信息。付炳刚介绍,他对外借书没啥规矩,“来借书的都是有素养的人,不用担心不归还,只登记书名、人名和联系方式就行,熟人联系方式也不用留。”付炳刚说。
“不让知识睡大觉,藏书万卷益万人。”付炳刚的书屋里随处可见其书写的感言。付炳刚还把这句感言作为农家书屋的宗旨写在书屋宣传栏处。为了这个宗旨,付炳刚不仅坐等读者去借书,还常常手捧图书去找读者,每次购进新书后他都会将通知贴到河东社区的街街巷巷,让人们前去借阅。
千里赴上海只为一本书
记者还在书屋宣传栏处看到他的捧书找读者计划:“星期二赶杜庄集,带农业科技书”;“星期四赶刘寨集带素菜类书”;“星期六去天香公园,带儿童类书”……付炳刚说,没有特殊情况,他都会按计划带书出摊。
今年53岁的付炳刚从中学时代起就酷爱读书。谈起他与书的故事,付炳刚说,为了读书他干了不少“傻事”。
高中时,他从一个同学家借来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读了一遍不过瘾咋办?付炳刚竟把《战争与和平》抄了一遍,这一抄便是4个月。“一点没感觉累,从中得到很大的乐趣,就仿佛在跟大师对话,每句话都很有讲头。”付炳刚说。
高中毕业后,24岁那年他在新华书店看到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很喜欢,次日,拿着钱去买时,营业员却告诉他,由于《性格组合论》没人买,已退回出版社。“哪个出版社?”付炳刚着急地问。一查退单得知:上海文艺出版社。于是,为了买这本书,他赶紧回家借了19元钱,搭上从菏泽到兖州的汽车,又从兖州乘上到上海的火车,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之前他连菏泽都没出过。
然而,当他到了上海找到出版社,人家却告诉他书还没退回。求书心切的他随后找遍了上海的大小书店也没找到这本书。让付炳刚庆幸的是,当他身上的钱花得差不多准备打道回府时,在上海火车站广场的一个小书摊找到了这本书,花3元买到了定价4元的《性格组合论》。付炳刚掩饰不住买到书的激动。
199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菏泽夹斜路图书市场进了一批书,开始在菏泽八一街摆书摊。这生意虽然收入不多,却让喜爱读书的他从此与图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书参谋”帮农民致富
每经营一种书,付炳刚都要收藏两本,从此开始了他的藏书生涯。20多年来,他收藏了9万多册图书,办起了乡间书馆,供乡亲们免费借阅。后来,他响应政府建农家书屋的号召,以自己的书馆为基础,办起了农家书屋。
起初,来书屋阅读的人并不多。他分析原因发现,原来他根据个人喜好,收藏的多是历史、文学等社科类书籍,而乡亲们需要的是种植和养殖方面的书。于是,他忍痛割爱毅然将收藏多年的历史、哲学社科类部分图书卖掉,购进乡亲们喜读乐看的畜禽养殖、农业种植类图书。
这样一来,前来借阅书籍的人越来越多,十里八乡种地的、养殖的、做生意的,都从付炳刚那儿得到过帮助,付炳刚“图书参谋”的称呼也不胫而走。不仅乡邻前来借阅,甚至外县的人得知后,也慕名而来求书。
郓城县唐庙乡农民李瑞华承包村里150余亩土地,连年赔钱,最后连土地租金都难以支付,这让李瑞华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他想起了付炳刚,他在媒体上得知付炳刚家有众多农业种植方面的图书,免费让老百姓借阅,于是驱车50余公里,来到付炳刚的农家书屋,打算从书堆里找到发家致富的锦囊。
热心的付炳刚随李瑞华到承包田里考察,他发现李瑞华的承包田属贫瘠类淤性土壤,建议李瑞华种植绿豆、红小豆等杂粮作物,较肥沃的土地种植大麦,并把《杂粮种植问答》、《大麦的种植与管理》等书籍交到李瑞华手中。果然,李瑞华的承包田开始见效益,他高兴地逢人便说,“有今天的丰收,多亏了付老师亲自来俺田里考察并搬来资料,让俺的大麦、小杂粮闯入了大市场。”(记者 崔如坤)
专题:寻访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