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热暴露素质教育尴尬地位
每年公布高考成绩的这几天,最受社会关注的,除了录取分数线,就是各地的高考状元了。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的高考成绩接受查询刚两天,全国已有近二十个省市的高考状元新鲜出炉。江西的状元把一分钟掰成六十秒学习,四川某中学一个宿舍出了两个状元,北京的文理状元皆出自人大附中,一个喜爱运动,一个从不熬夜……状元们的分数、爱好、家庭等各种信息都被放在了聚光灯下,火爆程度堪比娱乐明星。
状元热多年来高烧不退,直接暴露了当下素质教育的尴尬地位。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战略主题,毋庸置疑是个好东西。与只关心学生分数的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更关心能力的培养,更关心人的身心健康,一直被誉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然而,推行多年的素质教育效果如何,对照近些年高考的火爆程度便可略知一二。高考从来都是以分数论英雄,其地位和重要程度却从来不曾动摇。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育健全人格,这些普遍认同广泛传播的教育价值观,在高考状元光环的映照下显得无比灰暗。
作为一种一次性考试,高考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状元们一次获胜并不代表就是人生考场上的最终胜利者,这个道理并不难懂,而且有数据表明,恢复高考三十余年来,历年高考状元的发展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罕有行业的领军人物。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优胜者最终泯然众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前教育体制的缺陷。但与认真研究和反思应试教育的这些缺陷相比,社会显然更热衷于发掘状元。高中把培养出高考状元作为教书育人的重大成就,大学把招揽多少状元作为招生成绩的一个衡量指标,商家想借着状元们的眼球效应多赚上几笔,社会的浮躁与急功近利,无疑为火爆的状元热又添了一把柴。
为了让高考能与素质教育兼容,一些地方尝试把音乐、美术等科目内容加入高考,但这样做最直接的后果是加重了考生们的负担,而不是提高了素质。实际上,素质与能力的养成是慢功出细活,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很难通过一次考试作出准确衡量。要真正让素质教育落地生根,必须改变当前以高考分数作为选拔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探索实行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推进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当以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录取体系真正建立起来,考生们不用凭借一次考试的高分也能进名校,不用教育机构下文,状元热会自然降温。(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