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困于分数枷锁 中国教育何时打开“绿色通道”(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营造理性、健康、宽容的环境”
我们往往在做一个探索的时候,社会舆论马上就跟我谈公平;当我们追求公平的时候,社会舆论又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过分地追求平均,我觉得是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不尊重。既保底又不让冒尖,怎么可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施一公直言不讳地说。
“通过和大学的联合培养,能不能给优秀的孩子找到一条比较好的出路?”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何晓文表示,“高校招生也是出于无奈。唯分数论,在老百姓看来是公平的,但人的智慧是多元的,用这样一张考卷评判孩子的优劣实在不公平。”
“我们现在用总分的方法是为了操作简便,别人提意见比较少,并不是真正的公平。”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认为,华罗庚、钱伟长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入学,是录取他们的人敢于识别他们,也能够识别他们,而且识别对了。
“但今天,我们要面临非常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因为我们往往在做一个探索的时候,社会舆论马上就跟我谈公平;当我们追求公平的时候,社会舆论又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总是处在舆论的围攻下,所以我们做任何一项探索、改革难度都非常大。”一著名大学校长直言道。
现实的制度设计固然重要,但培养拔尖人才的文化环境同样不可或缺。一位以色列母亲的问语让施一公记忆深刻:“今天你有没有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回答不上来?有没有做一件事情,让老师觉得非常意外,不可思议?”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营造一个理性、健康、宽容的环境,这是非常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环境包括舆论环境、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强调说。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书记程红兵表示,对极少数高端科技人才,我们完全可以取消高考环节,代之以全面衡量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素养,教授们集体考核学生,以录取学生进入一流高校。改变文化,首先要从改变政策做起,为高端人才培养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