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方案”应是征求意见稿
异地高考是一个呼吁了多年的话题。能够在居住地,而不是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对流动人群,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意义重大,可以说,“异地高考”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留守儿童的问题。
所以,最近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河南透露,4部委即将出台一个已经国务院同意的“异地高考意见”,将适时发布。
这可说是2.4亿进城务工人员的福音。眼下,父母到城市打工,孩子即便跟读,也不能在当地高考,只能回原户籍地。但是,如果孩子读到高中再回原籍,每个省份的课本和试卷都不同,那该怎么办?这是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面临的难题,也可以说是大量的孩子不得不留守农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多年来,不断有学者上书,打破户籍之限,实现异地高考。
教育部自2009年起开始研究着手异地高考方案,今年两会上,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杜副部长表示,“用不着上半年就能出来”,但到如今,方案仍在“将适时公布”中。
时间是很紧迫的。因为还有两个月就是新学期了,孩子们要决定随父母,还是随户籍读书;大人们要决定“亲情重要”,还是“学业重要”。
然而,我以为,时间再紧迫,即将出台的方案,也应是一份征集意见稿,也需要一个充分的征求意见及调整完善过程。
杜副部长同样说过,“异地高考不能损害京沪考生利益”——这当是“异地高考”最难跨越的屏障。一旦大量外来考生与京沪本地考生同场竞技,本地考生的招生几率就被摊薄了。如果允许异地高考,招生配套方案该是怎样?
事实上,京沪只是程度更甚,每个区域中心城市,包括武汉都存在此问题。而这个问题,说透了也是户籍福利问题——北京或上海人应不应享受户籍本身带来的优越?而一味的“来的都是客”,会不会抹杀本地人祖祖辈辈对此地的贡献?
利益不同,诉求不同,意见就不同。不同利益人群间,天然存在矛盾,解决的办法,只有通过充分博弈,公开讨论,互征意见。
应当说,重大决策公开征求意见,调整修订方案就是这样的过程。仅教育领域,国家的《教育规划纲要》曾两次征求意见,不久前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也公开征求过意见。而此次的异地高考方案,恐怕也需要这样的过程。(鲁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