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山区教育扶贫 打通太行娃“命运之路”
中新网石家庄7月12日电(记者 鲁达 陈林)家住河北省平山县上观音堂乡骆驼岸村的郭凯燕坚信自己的命运会因此改变。
同祖辈一样,郭凯燕的哥哥郭文凯从小在附近山村教学点上学,刚满20岁却早已在外打工。未能受到良好教育的父兄们,命运几乎惊人地一致,要么“漂”在城市,要么留在深山放牛放羊。世代“复制”的命运在郭凯燕身上出现转折:她离开山村的教学点,到平山县观音堂乡戎冠秀小学读书,“这里老师多、教得好,什么课都上,住都是楼房。”
郭凯燕坚信改变命运的“底气”来源于石家庄市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这项于2011年启动的工程,涉及平山、赞皇等6个山区县45个乡镇数万名孩子,覆盖贫困人口60万。官方希望通过教育移民、智力扶贫等方式改变山区贫困面貌,主要措施是利用2-3年时间高标准新建6所城区寄宿制初中,新、改扩建50所中心乡镇(学区)寄宿制小学,使深山区学生全部免费到寄宿制学校就读。
在戎冠秀小学刚建成不久的宿舍楼,楼道贴满“春天来了”、“夜深脚步轻轻,勿扰他人”、“美丽校园”等学生手绘图画。郭凯燕居住的204宿舍里,6床小被子叠得整整齐齐,靠墙过道上6个小柜子装着孩子们换洗衣服等日常生活用品。
据戎冠秀小学校长戎小云介绍,学校现有8个教学班,学生200名,其中住宿生102人,周边23个山区自然村的孩子在此上学,最远的骆驼岸村距学校30多里。受惠于“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戎冠秀小学去年新建学生宿舍楼一栋,完全满足了山区学生住宿的问题,孩子们不用每天往返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山路上学。
记者从石家庄市教育局获悉,像郭凯燕一样,去年全市共有18431名孩子到新建、改扩建的寄宿制中小学读书。今年,西部山区6县将完成剩余的28所学校的在建项目,规划投资6.7亿元,再次解决2万余名山区学生免费住宿问题,使他们享受城里孩子几乎均等的教育。
“孩子住进学校,我就不用起早贪黑送妮子上学了。”66岁的上观音堂乡磨子沟村村主任梁文兵告诉记者。通往山沟崎岖的山路上,骡子脖子上铃铛的响声格外清脆。如不是记者随行,很难想象太行深出还隐藏着如此偏僻的山村,全村平均海拔1200多米,只有18户39人。
为让13岁的女儿梁平云走出深山,梁文兵早早地送她到乡里读书。“每次用骡子车接送一次来回3-4个小时,一天什么也不能干,最后只好让80多岁的老母亲在乡里租房陪妮子读书。”自从孩子住进新盖的宿舍楼,母亲也得以在家安享晚年。
上观音堂乡下槐学区中心校长常俊光说,学区地处太行深处,居民居住分散,农村学龄人口逐年下降。“撤点并校”后,大一点孩子都到中心学校上学,低年级小学生就只能在本村或就近读书。这种复式班教学、课堂上没用过电脑和多媒体的教学点,学生无论学习成绩还是音体美等综合素质都很难与城里同龄段相比。“山区教育扶贫工程使这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山区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逐步引导山区人走出大山,到城里安家置业,走上彻底脱贫致富的路子。”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第一次提出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时动情地说。
“这个工程圆了几代人走出大山的梦,打通了太行娃们的命运之路。”结束采访时,梁文兵感慨地说。
有“华北脊梁”之称的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八路军抗日主战场。目前石家庄西部山区6县有4县属于国家级扶贫开发县。石家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的第一座大城市,1948年5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移驻平山县西柏坡,西柏坡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