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扩招,失落的不只是低就业率
今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而在200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总数仅为26万多人,十年间翻了一倍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2009年到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已经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7月16日《汕头都市报》)
看似迅捷的发展态势中,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可能正在遭遇某种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称,它既映射出研究生教育的“无质量式扩张”,也预示着此种教育可能将面临整体性的困局。
高校研究生教育已走过30余载的岁月,分析此中的沉浮得失,完全可以用王小波的三本书名作划分。在上世纪末,大学教育仍为精英教育,研究生培养因为其严进严出而备受用人单位欢迎,它是研究生教育的“黄金时代”。本世纪初至研究生扩招的最初几年则是“白银年代”。而大规模扩招至今,则无疑是研究生教育的“黑铁时代”:规模庞大,教育质量下滑,就业更是令人忧心忡忡。
较之研究生教育扩招的十年,低就业率并不是它失落的全部,它最大的失落,在于遗失了社会对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同。就报考动机而言,很多报考者并非奔着学术或自我提升而来,他们或为就业的暂时“避风港”,或为应对现实中越来越高的就业门槛。本应该以学术能力为参照的路径,被简单化地定义为“发表多少论文”“获得多少证书”。作坊般的培养方式,自然只会造成低能的高学历者,最终被热衷于人口红利的利益社会所冷落。
研究生教育面临着重构高学历与社会认同关系的急迫使命,大力度的扩招需要放慢脚步,高校与其他的研究生培养结构,也必须重塑理性的招录与教育模式,为社会输送“货真价实”的高学历者。我们不需要庞大而无底气的研究生教育,于研究生大幅扩招十年之际,我们的教育部门必须对此更多地省思。(王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