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乡村“拓荒”教改 35万字日记催生新理论
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乡村特色语文教改的拓荒者
——记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安石一中语文教师王永明
个人档案
●出生年月:1972.07
●任教学科:初中语文
●毕业学校:吉林省电视大学,后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函授
●从教地点: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安石镇
●任教经历:1995.09—1996.08东辽县寿山镇中学(现东辽县农村实验中学)劳技教师;1996.09—2007.08东辽县椅山中学(现安石二中)语文教师;2007.09至今东辽县安石一中语文教师(2011.12至今担任学校教研室主任)
“修改过错字和病句,我们接着看看文章结构有没有问题?”在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安石一中八年四班的语文课堂上,小组长王茗正有条不紊地组织小组另四名成员批改其他同学的作文。
课堂上,看不见滔滔不绝讲解的老师,取而代之的是各抒己见的学生;作文纸上,看不见老师勾勾点点的连笔字,跃然纸上的是同学们心灵相通的修改建议。而这样一堂开放式作文课,不过是语文老师王永明的在乡村特色语文教改新路上的剪影之一。
老师不再是独霸课堂的“擂主”
1996年,由于工作需要,刚刚从教一年的王永明,从劳技教师转为语文教师。“尽管课前精心准备,但教学中依然力不从心。”王永明回忆说。
在学生和家长的不信任中,王永明开始给自己补课。除了研究教育报刊杂志中的鲜活经验,他还系统学习并掌握了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语法修辞、文史哲常识等。
王永明说:“经过两年时间的学习,我心里越来越有底儿了,学生们也逐渐喜欢起我这个语文老师了。”可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跟着教了两年的学生升到初三时,学校怕影响中考升学率,又将他调回了初一。也是这一年,王永明自以为完成得不错的调研公开课,也在评选中名落孙山。
“除了学历不达标,我还差啥?”“小王啊,当语文老师可不简单!除了储备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学校老教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困惑中的王永明。
从此,只要县里市里搞教研,王永明都主动去。要是学校经费紧张,他就自掏腰包。寒暑假里,不管多远的地方有研修班,他都千方百计挤进去旁听。来回路费加上食宿,每次都得上千元。
“……以上就是本文需要理解掌握的字词。”在安石一中八年三班的语文课堂上,二组同学的发言刚刚结束,三组同学就立刻把“主动权”接了过来,“我们组要展示的是对课文写作背景的总结……”
“其他组的同学还有没有补充?”王永明既没有站在讲台上,也没有急着做出评判,而是在全班按组围成的4个小圈间踱着步子,启发着同学们继续思考。
“以前我总觉得语文老师就是独霸课堂的‘擂主’,拿着教案不知疲惫地念。同学们要么手不停笔地记,要么听得昏昏欲睡。”同学赵宇说,“现在的语文课,老师更像个主持人,同学们自己当起了老师,大家互相提问,共同完善答案。”
王永明说,这就叫“开放式阅读”。经过一至两个学期的训练,同学们就基本可以完成自主学习的全过程:课前预习课文,课上分组讨论总结、展示预习成果,全班互相提问、互相补充。
除了“开放式阅读”,王永明还探索出“开放式课前10分钟”、“开放式评价”、“开放式批改”等教学方法,并形成了“开放式语文教学”体系。
35万字《课改日记》催生“教学思合一”理论
安石一中八年四班《积酸菜》的命题作文,学生们把积酸菜的过程、技巧都生动地记录下来,劳动的辛苦、收获的喜悦跃然纸上,充满了生活感悟。
2003年底,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铺开,王永明受命编写学校校本教材。利用寒假两个月的时间,王永明围绕学校附近椅子山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和发展现状等,编写出了近8万字的手写稿教材——《探究椅子山》。在实施过程中,王永明又根据本校3个年级的学生特点,分别制定了活动方案,并陆续开发出《玉米的研究》、《生命教育》共11本校本教材。
一年后,王永明听到了反对的声音:“中考哪能考椅子山的事,学了也是白学”、“这么上下去,不得耽误正课吗”。王永明说:“面对学生成绩和升学率的压力,我曾经想过放弃,可想到学生们期盼的眼神,这个念头就很快打消了。”
为了给校本课程一个“合法”地位,王永明探索式地将它与作文教学“联姻”。学习说明文写作时,校本实践就定为观察椅子山的土特产并加以介绍;学习记叙文写作时,校本实践活动就采访身边人物;学习议论文写作时,校本教材里还有家乡风俗习惯的内容与之对应……
这一改,不仅学生欢迎,家长认可,还得到了专家的赞同。吉林省教育学院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元昌评价:王永明的大胆尝试为校本课程在农村教育的发展找到了出路,不仅避免了校本课程在襁褓中夭折,还为它的茁壮成长找到了适宜的环境。
每晚,当妻子和孩子进入梦乡时,王永明还在灯下,记录着这一天在课堂上发生的事情。有时过了午夜才匆匆躺下的他,为了突发的灵感,还会再爬起来,扭亮台灯。
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王永明悟出一个道理:要发展自己,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给自己挑毛病。他除了写教学反思日记,还写教学故事、教学随笔和教学论文,并把这些统称为《课改日记》。
2007年5月的一个夜晚,王永明把最后一篇日记修改完后,一起身却直接倒在了地上,呕吐不止。“我心脏不好,当时就慌了手脚。我和父母连夜把永明送进了医院。”王永明的妻子林秀荣回忆说。第二天王永明被确诊为“美尼尔综合征”,不得不转至长春治疗。
“你要是再看书写日记,我就和你离婚。”尽管在医院,妻子放出了狠话,可为了当时教的毕业班,王永明还是提前出了院。林秀荣说,出了院的王永明坚持给学生上课,抽空在镇卫生院打针,晚上看她合上眼再偷偷爬起来学习。
在记录课改日记的过程中,王永明总结出一条规律:“教”是用文化知识指导实践,“学”是对实践中的问题或现象做出分析和解释,“思”则是将问题形成专题,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并反思效果,“教、学、思合一”就是良性循环发展的过程。
“2010年,王老师历时7年书写的35万字《课改日记》在省里获了大奖,他的‘教学思合一’理论还获得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成果三等奖。”安石县一中校长李金福说,“随后,我们在全校推广应用这一研究成果,有效推进了学校教、学、研齐头并进,并成功申报了两个吉林省‘十二五’课题。”
“五人组合”扩编为“拓荒队”
“你们学校今年语文咋考得那么好?”
“因为我们有个‘五人组合’!”
“开始编写校本教材的时候,我还没接触过教育理论,什么赞可夫、课程资源、三维目标对我来说完全是新鲜词儿!”王永明说,校本教材的编写成功离不开学校另外4名语文老师的帮助,从那以后,不管谁遇到难题,5位老师都一起合作研究。课间操时的节拍声,同事家炕头上的酸菜炖粉条,稻田边的蚊子叫都成了讨论时的“作料”。
成功经验一传出,周边的语文老师纷纷要求加入,王永明把“五人组合”“扩编”到15名教师。他为这个新组织起名为“拓荒队”,并担任“队长”。为保证研讨活动顺利开展,王永明和大家一起制定了活动方案,建立起研讨制度,还聘请来专家当顾问。
15名队友不仅交流经验、互相评课,还建立了公共邮箱和QQ群,并自筹资金创办交流刊物《拓荒者》,共同承担课题研究。“拓荒队”也成了孕育名师的摇篮,先后有多人被评为县骨干教师、市课改先进工作者,或被调到县进修学校,还有几位有了自己的专著。
在安石一中,“拓荒队”队友政治教师鲍金海介绍,如今团队成员已经发展到31人,涉及9所学校,学科也由语文发展到英语和政治等其他学科,由中学拓展到小学。“我本人经过拓荒队的锤炼,也和王永明老师一样被评为‘东辽名师’。”
李元昌说,“拓荒队”的成立集中了更多教师的力量,推动了农村课程改革进程,促进了农村教育发展,影响带动更多的农村教师走向了科研之路。本报记者 曾 毅 本报特约记者 任 爽
人生箴言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乡村教师,就要把心扎在土里,把工作放在心头!城市学校的教学方法始终是乡村教师抱养的孩子,乡村特色教育的研发才是我们自己的孩子,这个孩子就姓一个“农”字,一个用辛劳和汗水书写出来的“农”字!
同事评价
王永明老师的教学方法,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缕春风。而这温暖的春天背后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寒冬。寒冬中,是王永明老师费尽心思的思索、探索和求索。
——安石一中校长李金福
学生评价
别看我们王老师看上去土气了点儿,可带来的语文课堂却是全新的,同学们都没上过这样的语文课。
——安石一中学生赵宇
专家评价
相信王永明的成长经历会在农村教育改革史上留下一抹亮色,他所焕发出的求知探索精神,将感染更多的乡村教师,为农村教育开辟一番新天地。
——吉林省教育学院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