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关停1年 仅1成学生入公立学校(3)
打工子弟校存亡
“取决于孩子的安置”
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公益网站创办者张志强介绍,近些年的一波又一波对打工子弟学校关停拆迁,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由2008年的302所,减少到如今的170余所。
北京市教委提供的数据,截至去年,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共计158所,其中获审批59所,未经审批的99所。
对于两组数据的差距,张志强称,部分去年关停的学校选择易址,“偷偷建了起来。”
“有需求就有市场,打工子弟学校光靠堵肯定不行。”在北京办了18年打工子弟学校的北京行知学校的校长易本耀说,打工子弟就学一天得不到好的安置,“打工子弟学校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张志强和易本耀并不掩饰打工子弟学校的另一面:师资力量差,教育质量低,安全设施差等,“有的孩子上了六年,26个字母都认不全,这的确有点儿伤天害理,误人子弟”。按照相关标准,一些打工子弟学校的确很难达标。但对于现阶段打工子弟孩子,“有书读总比没书读好,在学校总比在社会上混好”。
一名北京教育系统人士透露,他们到一些打工子弟校考察,“条件简直惨不忍睹,这么多孩子,安全都保证不了,更别说教育了”。
北京市教委表示。对未经审批的自办学校进行了全面登记,建立起翔实、动态的数据库。对登记在册的学校开展定期普查和重点抽查,重点检查学校的安全和有无违法违规问题。
据媒体报道,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农村教育行动计划项目组(简称REAP)的调查研究显示,打工子弟学校能为孩子提供的教育,质量甚至低于农村公办学校。在REAP的研究中,在城市公办学校的流动学生,测验平均成绩是80.3分,比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学生测验高出10多分。
去年的拆迁关停风波中,易本耀高兴地看到一些打工子弟能进入公办校就读,“那是他们应该的归宿,如果有一天都能去了,我们的使命就彻底结束了。”
事实上,《义务教育法》和国务院文件,明确规定“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吸纳为主”,统筹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北京70%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但仍有14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被挡在公立教育大门外。
北京市教委表示,拟制定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三年规划,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京接受符合首都教育水平的义务教育。
但在张志强和易本耀看来,近年来一波又一波的拆迁关停,北京实际上一直以提高打工子弟求学门槛,阻挡“低端人群”进入北京。
“豁出去了。”去年孩子的学校被关停之后,在紫竹院收了十几年废品的张志明(化名)做了一个没人想得到的决定——在北京买房。
张志明的三个孩子都在北京出生,除了大儿子在老家读书,另外两个一直都在海淀马家沟新希望学校读书。学校关停了,“收破烂”的张志明办不齐“五证”,“我一个收破烂的,上哪去办工作证”。
思前想后,张志明和妻子卖了老家的房子,又跟亲朋好友借了20万,加上前半生的所有积蓄,在房山区琉璃河镇买了一套房子。
房子买好后,张志明立即为孩子能上当地的公办校努力,到处托关系使劲儿,暑假即将结束,孩子的事情渐渐有了眉目。
“如果不是学校拆迁,打死我也没想过要在北京买房。”张志明为孩子用尽了所有的力气,“唯一的愿望就是孩子们能明白当爹的苦心,可得好好上学。”
(文中打工子弟学生均为化名)
■ 相关数据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显示,截至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家庭整体迁徙成为趋势,子女教育日益成为影响流动人口在城镇稳定生活的重要因素。“京沪穗”青年流动人口中,有超过60%的人把孩子带在身边。
全国农村“撤点并校”风潮,也为打工子弟回家上学增加困难。教育部统计数据,2001年全国小学总数为491273所,而在2010年,这一数字变为257410所,近十年锐减47.6%。
■ 分流措施
朝阳
在来京务工人员相对聚集的东坝乡、金盏乡、崔各庄乡等地区通过整合公办资源,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委托民办的模式,选派有办学经验和优秀退休干部担任校长,政府无偿提供校舍,并按全区统一标准拨付生均经费。
海淀
加大对两所已批自办校的支持力度,依法规范未经批准自办学校,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腾退自办校学生分流到公办中小学就读。目前,该区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校就读的比例达到85%。
昌平
采取“批办一批、保留扶持一批(待批)、撤销一批和建专门学校”等四项措施,大力扶持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发展。截止到目前,全区已经审批自办学校16所,未经审批自办学校由50所减少到了23所。
大兴
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就近入学: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可安排在租住地有接收能力的学校就近入学;二是分流协调入学:区教委、镇教委办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对随迁子女提前制定安置方案,对其进行分流安置;三是自主择校入学。
■ 专家说法
“搞好教育与人口剧增无关”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是城乡差异必然的结果,也是城市化建设的客观目标,“政府担忧搞好教育会造成外来人口增多,两者没必然联系。”近年来,上海因打工子弟进入公办学校的低门槛、政府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等被学界视作北京学习的榜样。但近三年上海的流动人口明显增长。杨东平否定“搞好基础教育造成流动人口增长”的观点,“没有哪一个农民是因为基础教育好而涌入当地的。”
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学校财务管理研究所所长袁连生认为,北京一味地关停打工子弟学校,侵害了部分流动儿童就近入学的权益。客观上北京公办校学位本身紧张,在流动人口聚居的区域公办校无力提供充足学位。同时“五证”的高门槛,让30%的孩子无法进入公办校。
“如果流动儿童的基础教育能够得到保障,打工子弟学校最终会退出历史舞台。”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者卫宏表示,“就目前阶段,打工子弟学校仍有存在的空间。”卫宏分析,未来这一问题的解决,要考虑流动人口存在的规模,还需要政府接纳打工子弟、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决心。
A30-A3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卢美慧 张永生 实习生 李晓波 林南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