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热冲击现行高中教育 应试体系“招安”洋高考
高中留学潮调查之四
应试教育体系“招安”洋高考
如今,对于重点高中来说,衡量升学率的标准,不再只有上一本线的人数和被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录取的人数。
近年来,中美项目、中英项目、国际文凭项目等“出国班”的开设,在一、二线城市的重点高中和外国语学校蔚然成风。尽管开办国际班的初衷,是为了不让高考学生和出国学生“撞车”,同时向出国的学生提供相匹配的教育经历。然而,随着这股“国际风”的愈刮愈烈,它不可避免地冲击着现行高中教育。
高中出国班也“掐尖”
北京的国际班大规模兴起始于3年前。2009~2010年,北京市教委批准了北大附中、人大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十一学校的国际班项目,开始针对目标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到2011年,北京市已有十几所高中开设国际班,并纳入中考招生计划。这些国际班学费不菲,每年要6万~10万元。
尽管如此,不少学生和家长还是趋之若鹜,理由相当简单: 就读国际班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地来京学生,或者父母是“北漂”、自己从小在北京长大但没有北京户口的孩子。由于非北京户籍的学生不能在京参加高考,因此,读名校国际班,享受北京的教育资源,再到国外大学读书,成为许多家长的选择。
7月,河南学生梁英与妈妈一起来到北京,参加了人大附中国际班的笔试和面试,并如愿以偿地签约。在此之前,她还参加了另外两所高中的国际班考试,并遭遇“逼签”,最终她决定放弃那两所学校。她与家人了解到,今年毕业的人大附中国际班学生中,60%能进入美国前50名的大学,100%能进入排名前100名的大学。
实际上,随着开设国际班的学校越来越多,各校也开始了生源竞争。他们都会单独组织笔试和面试,有的学校在中考成绩出来之前,就要求与学生提前签约,“预订”优质生源。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想报考国际班的学生必须参加5月组织的英语加试,包括笔试和面试。每到各家高中国际部班扎推“自主招生”时,俨然又是一场“中考”。
在有些地方的评价体系中,海外名校录取权重大于国内名校
高考结束后,在各个学校的高考“喜报”和“光荣榜”中,海外知名高校的录取情况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份额。
上海向来是赴美留学气氛最为浓厚的区域,早在今年4月,华东师大二附中就将一则标题为《我校2012届近三分之二同学提前锁定国内外一流名校》的消息挂在了学校主页上。在该校的400名2012届毕业生中,真正参加高考的仅有130余人。6月,同为上海传统“四大名校”之一的复旦附中拿到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已有103人,最终参加高考的只有135人。据上海媒体报道,上外附中今年的“裸考生”更少,总共只有10余人,占人数的4.56%,有80多名学生拿到了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知名外国语学校也是出国留学的“重镇”。据各学校公布的数据,2012年,重庆外国语学校普通班本部75人、分校21人被国外大学录取,国际班有96%的学生进入全球前200强大学,56%的学生进入美国前58强大学;厦门外国语学校有81名学生直接考取国外大学,其中超过一半学生考取美国前30名或世界百强大学;郑州外国语学校有49名学生被美国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外名牌大学录取。
这份“成绩”也被一些教育部门认可,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甚至超过国内名校。4月10日,广州市教育局下发的《2012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工作评价试行标准》中规定,高三学生考取指定的300所境外知名高校,学校在评估时可获1.2分的加分,而高考中每产生1名尖子生(高考分约在650分以上)只加0.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