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差距引关注:山区孩子仍坚持用父辈课桌
这个课堂缺少很多东西。它的墙上没有刷漆,只糊着一层没抹平整的灰色水泥;它没有讲桌,老师只能把课本和粉笔一起堆在一张破旧的小桌子上。甚至,面对每一个走进来的学生,它还没有准备好课桌和课椅。
学生们只能自己带着书桌来到这里。9月1日,新学期的第一天,湖北麻城顺河镇的一间村小,一位老人背着一张二三十斤重的木桌,领着孙子报名上学。那张原木色的小书桌曾经伴着她的儿子读完小学,后来传给了她的侄子、外孙女,现在,同一间学校里,它又被放进了外孙的课堂。
事实上,在这个大别山里的角落,村小的课堂里没有书桌、家长们背着书桌送孩子上学,是几十年来的惯例——如同城市里的家长背着书包送孩子上学一样。
20年前,当地村民仲克勤送儿子上学的时候,就曾经接到学校通知:因为没有钱置办桌椅,学生需要“自备课桌”来上学。当时,他专门到林场买了两根木材,还请木匠吃了好几顿饭、喝了好几场酒。这个秋天,当孙女也到了入学年纪的时候,仲克勤在家里翻翻找找,又把那张布满灰尘和蜘蛛网的小木桌找了出来。
20年的时间,国家的GDP以世界惊叹的速度飞跃增长,曾经读小学的儿子也早已毕业成人、南下打工,可村里的小学,依然买不起一张像样的书桌。
学生们只能坐在这个没有书桌的课堂上。在这里,鲁思玲几乎没心思担忧课业负担、升学压力。这个6岁的小女孩带来的课桌,上面糊着坑坑洼洼、怎么也刮不掉的水泥,“桌子年龄比她年长三倍”。坐在课桌前,她只能勉强露出下巴,连打开课本做笔记都很艰难。
另一个和她同班的小男孩汪良,因为实在借不到课桌,干脆就把家里的茶几搬到了教室里。当老师在开裂的黑板上写下“欢迎新同学”几个大字的时候,他坐在小板凳上,足足比身旁的同学矮了一个头。
如果“城乡教育差距”几个字让你觉得遥远,那这些没有书桌的课堂,就是最直接、也最灰暗的注脚。
在这个新学期开始的日子里,城市里的很多人都在关注教育:有人正纠结要不要让孩子继续学习奥数,因为教委刚刚紧急叫停了奥数辅导班;还有人正在密切关注新闻,因为异地高考的政策即将出台。
可在那道深深的城乡鸿沟之外,对于顺河镇的很多家长而言,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远远比不上一张课桌。有人为了借书桌跑了好几家亲戚,“急得几天没心情干活儿”;还有人挨家挨户询问,一口气走了好几里地。
我们当然不能忽视时代进步的力量。有些条件好的村民咬咬牙,把孩子送到县里读私立小学;在新学期开学之前,顺河镇也收到了2000套新课桌,它们被送到镇上的希望小学。
可对于其他3000名准备在村小就读的孩子而言,他们的学校依旧简陋、贫穷,他们的课堂依旧没有书桌。事实上,就在这间课堂的门外,家长们还在为涨价的100元营养费和老师讨价还价,校长在开课前还弄不清楚有多少学生。
那些把孩子送来这里的村民,在这个课堂上寄托着“改变命运”的梦想。在教室门口,一位爷爷期待着孙女能够读了书“比自己有出息”;还有一位父亲告诉记者,自己读书的时候成绩很好,但因家里穷供不起,所以“把读书的希望都寄托在闺女身上”。
可他们面对的现实,却是一间几十年没有变化的破旧教室。墙上“虚心使人进步”的毛笔大字已经卷了边,灰色的水泥地也坑坑洼洼。同学们带来的课桌高低不齐地摆在里面,有的已经老化、发灰,几乎站立不稳,有的干脆只是一张蹭掉了漆的、矮矮的茶几。
我们能期待这样的教育改变什么?连承载、传播知识的课堂,最后也没能改变自己“没有书桌”的命运。付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