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实现各方共赢是个高难考验
8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对于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异地高考”政策提出了明确规定,给各地定出最晚时间线:各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同时要求北京、上海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防止“高考移民”。 文件公布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诸多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公众在普遍欢迎的同时,也表示了一些担忧。
呼吁了多年,争议了多年,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终于有了时间表。可以肯定地说,这一政策将给千千万万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带去福音,也必将推动因户籍制度等因素而造成的人口流动障碍,促进城市的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过,因为牵涉各方面人员的利益,异地高考政策能否惠及随迁子女,能否解除当地人的担忧,考验着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智慧。
应该指出,异地高考之所以成为一个社会难题,与我国的户籍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国的教育、医疗、卫生等诸多社会政策均建立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现行的高考政策、录取指标等都与户籍直接挂钩。理想的状态是,我国的户籍政策也一起轮动,配套推行,但这需要时间,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实现的。既然要在户籍政策没有根本上、全盘性改革的前提下推行异地高考政策,有关部门就必须有面对复杂问题的准备及决心。
异地高考,平等升学是关键。何为平等?让随迁人员子女在流入地按照平等准入条件参加高考是一个方面;保障本地户籍考生的招生指标短期内不受政策变动的影响同样是一个方面;在新政策下防范“高考移民”等浑水摸鱼者是公众极为敏感的问题。上述平等内涵,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东西部的差异、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差异,不同地区大城市的差异等考验。从这个角度看,异地高考政策的难度不小。
可行的办法是,政策要一步一步地到位,人们的期待也要一步一步地实现。比如说,先把重点放在各个省市,推行本地区内考生政策的同等化,以前山东、湖南、重庆等地已经进行了试点,由于在同一省市不存在户籍壁垒,课本内容相同,推行困难相对要小一些,政策执行的风险也容易控制。当然,不同省市间的异地高考也应逐步展开。在总结同一省市异地高考和不同地区间异地高考的经验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跨省市异地高考,也许政策目标更容易实现。其中,难点会集中在北上广等高考热点地区,这些地区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必然极受关注。
政策公平很重要,程序公平也不能忽视。阶段性的目标订立后,各地的准入条件要公开,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中本地户籍考生和外地户籍考生的录取比例要公开,考生录取情况要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既往的经验证明,没有了监督,一些好政策往往会在实践中出现走偏,从而导致一些应该受益的人群没有受益,不应该受益的人群却得到了好处。
要保证异地高考政策的公平性,实现各方共赢,责任追究同样不能缺失。责任不明确,追究不到位,会弱化政策的执行力,已经是被实践多次证明了的。
开放性、前瞻性地推行异地高考是大势所趋,实现各方共赢是关键。在政策不配套、各地差异大的现实背景下推行异地高考,要充分考虑其难度,目标要合理,推行要逐步。既不能因难度大而怠于推行,也不能因社会压力大而盲目推行。(郭振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