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可有“礼节”不必有礼物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到了。最近几天,武汉市不少家长都在为是否给老师送礼而纠结。记者随机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中小学、幼儿园家长明确表示会送,因为他们担心若不送礼,孩子在学校会受到“不公待遇”。
老师过节,家长纠结,纠结原因就在于要不要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给自己孩子老师“表示表示”?如果不“表示”的话,老师会不会不高兴,甚至从此以后对自己的孩子“另眼相看”?
可以说,每年教师节前后,有这种纠结心理的学生家长不在少数,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孩子因为没有给老师送礼而遭受不公正待遇。但如果家长在送礼上互相攀比,很多家长肯定要为礼所累,把老师的教师节变成了家长的“教师劫”,败坏了师风师德,损害了教师的职业形象不说,还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当家长在为送礼与否纠结不已的同时,一些老师却在为是否要收礼而面临着同样的纠结。如果收礼,可能会让家长从内心“鄙视”自己,损害自身的社会形象;如果自己不收礼,可能会让家长觉得“不放心”,甚至还可能因此妨碍了其他一些有心收礼的教师同事的收礼行为,让自己显得“不合群”,被其他老师所孤立。
为了不让家长和老师年年处于这种无奈和纠结当中,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让家长和老师都树立起一种教师节可以有“礼节”,但不必有礼物的意识。
所谓的有“礼节”,就是通过学生和家长一些礼仪性的行为和活动,来表达对自己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孩子们可以在教师节给老师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或者为老师唱支歌,表达一下感激之情;而家长也可以在教师节这天给老师打个电话、发个短信,表达一下对老师的感谢和尊重。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收到学生的小礼物,还是接到家长的电话,都可以从中得到一种被承认和被肯定的满足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抚慰和激励。
说到底,这就是一种有精神之礼,但无物质之礼的做法。此举可以在让老师得到应有的尊重与重视的同时,又避免了双方为物质之礼所累。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点,显然离不开广大教师的自律精神,也离不开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引导和要求。尤其是对于个别从内心期待着家长送礼,甚至是直接向家长“索礼”的教师而言,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出台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惩戒举措,以避免个别教师的不轨行为。(苑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