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校长称校庆应回归育人本职 资金全来自捐赠
陈雨露
1966年11月生。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二级教授,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高级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
2010年3月,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2011年11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朱可然 摄
明日,中国人民大学将迎来75周年校庆日。今年校庆,中国人民大学却办得与以往不同:传统校庆的庆祝大会取消了,变成了公益校庆。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这样一个理念的变化,是想让校庆充分体现学生和学术是大学的原点,育人是大学的本职,我们将要倡导推动实现一个回归大学本位的校庆。
关于“公益校庆”
公益育人培养学生爱人之心
新京报:办校庆对校长而言,应该很累吧?
陈雨露:这次校庆,作为校长来讲,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得到了解放。
新京报:为什么?
陈雨露:原来的校庆模式,校长需要去做原创,同时校长还要去做全校的动员,校长还要去邀请各路的贵宾,是非常累的。
这次校庆,因为创意来自于师生和校友,组织也是在校学生为主,同时邀请人回来也是由在校学生一对一邀请。校长核心的作用是做一个推手,我要做的就是,发现亮点,提升亮点,助推新的校庆模式在同学为主体中达到最佳的效果。
新京报:人大校庆亮点之一是“公益校庆”,如何确定这一理念?
陈雨露:公益校庆理念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于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解,一个是来源于同学自己。
世界一流大学有一个共同的元素,就是在育人的过程中要公益育人,培养学生的公益心,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爱人之心。“公益”理念也从同学身上受到很大启发。我们对独生子女这代人可能有一种过分的低估。我们都相信每一个年轻人心里都有善良的种子,而大学要做的,就是把这颗善良的种子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升到精神价值的层面。
新京报:学生做了哪些“公益”的事情让学校很受启发?
陈雨露:第一他们主动提出来,能不能通过义卖的形式,把关爱师生基金规模扩大,我们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就上升到学校层面。现在基金规模由几十万扩大到近千万。
第二,学生自己的社团组织里也开展了很多公益性活动,比如他们参与造血干细胞的采集,现在已有几百名学生进入了中华骨髓库。
第三,在校庆中,学校鼓励和支持每位在校同学去做公益。响应的人也越来越多。凡是参与公益校庆系列活动的同学,我觉得“公益”的理念对他们的影响都是深入骨髓的。
新京报:大学在“公益”方面哪些还做得不够?
陈雨露:第一,把学校的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最大的公益。教授要像教授,学生要像学生,校长要像校长,都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
第二,在办教育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的任务是把学生从“小我”变成“大我”,这比传授知识的作用更大。要让我们培养出来的人都有脚踏实地为百姓服务的理念。
第三方面,从教育本身来讲,在办学过程中对“公益”还提得不够。“公益”是一面旗帜,要把公益的旗帜举得高高的。
新京报:“公益校庆”活动之一是在京举行了“百场社区公益讲座”,参与的知名学者是怎么确定下来的?
陈雨露:今年是校庆年,这种公益讲座更集中一些。
这些活动实际上是我们应该做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做得不太好,现在要尽快把这个传统恢复了,谈不上什么创新。学者的确定既有自己报名的,也有校庆办公室学术组邀请的,二者都有。
关于“不办庆祝大会”
不是请不到领导找不到场地
新京报:有的学校校庆甚至到人民大会堂去开庆祝大会。
陈雨露: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了让整个社会对教育有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包括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通过校庆让社会各界看到教育的重要性,利用校庆的机会让更多的领导能来到校园,希望能得到领导的支持。这种情况下,过去的校庆模式都是围绕庆典大会为核心的。
现在要看到很多兄弟院校的校庆都在转型,我们坚信,大家再办校庆时都会与时俱进的。
新京报:人民大学今年为什么不办庆典大会?
陈雨露:提出校庆的新理念,就是倡导尽快地回归大学本位,大学的原点是学生和学术,大学的本职是教书育人。
作为人民大学来讲,我们还要办校庆,还比较看重校庆在转变理念方面的冲击力,通过校庆来让大家受到教育。
新京报:不办校庆大会,是不是因为请不到领导,或者找不到场地?
陈雨露:都不是。每个时代的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和重视人民大学,都先后来到人民大学,所以不存在你所讲的这个问题。新世纪以来人大校园建设也有很大改善,更不存在找不到场地的问题。
越是重要的大学越要发挥引领和示范的效应,我们努力去做这方面的工作。我希望我们自己从学校领导到教职员工能尽快地形成共识,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新京报:不办庆祝大会会减少一些花销吗?
陈雨露:因为不再举行庆祝大会,所以费用就少了很多。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想完成一个全部由校友和社会捐赠经费的校庆。这仍然有很大的压力,目前完成70%左右,有30%左右,我们还是要努力。既然我们有承诺,我们就必须做到。
关于“培养人才”
以“厚重”为灵魂培养杰出人才
新京报:有人主张校庆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对过去历史的反思。为什么人大校庆提出的是“引领明天的聚会”?
陈雨露:现在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大学怎么能够缔造出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杰出人才,这是国家急需高等教育特别是重点大学要做的。
人民大学必须要尽快破这个题,找到路径来缔造这样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这是一个巨大的命题,所以需要巨大的努力。
新京报:这个路线图如何描述?
陈雨露:现在已经明确了这个路线图的灵魂——厚重,这方面形成了高度的共识。找到这样一个关键词之后,接下来的路线图就有了灵魂。就不会走弯路,所设计的育人的各个环节都有逻辑。
新京报:如何理解“厚重”?
陈雨露:我们理解的“厚重”有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要有科学精神,要有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第二,要有哲学功力和建设性思维,大学教育不管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理工农医,哲学学好是成才的非常重要的基础,因为方法论很重要,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同时不能只批判而没有建设性。
第三是要有政治上的追求和理想的坚持能力。
第四,要有体育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之所以能形成共识,是因为这符合人成才的规律,人有多么厚重就能走多么高多么远,也符合人民大学的校风和学风。
关于“校友评选”
部级校友主动不参加评选
新京报:“令我自豪的人大校友”评选活动不把党政机关在职领导干部作为候选人。可一般人看来,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可是杰出校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刻意不把他们列为候选人呢?
陈雨露:实际上我们是应这些校友的要求而提出的。
人大这次校庆的很多校友,很多在党政机关工作的领导同志就主动提出,我们就不在这里头了。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以人民冠名的大学,实际上校友要多反映在一线工作的同志,这也算是带个头儿吧。
这些党政机关的校友也确实在各条战线上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也算是他们的一种姿态,另外也代表着一种好的和新的理念,应当更多地反映在基层,在一线,在市场发展的前沿的校友们。
新京报:这些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主要是指部级以上的呢,还是司局级以上的呢?
陈雨露:主要是部级领导们。
新京报:你现在是副部级高校里最年轻的校长,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可以分享?
陈雨露:我出生于1966年,我的属相是马,我经常说,担任人民大学这样一所神圣的名校校长是名副其实的“小马拉大车”。所以我非常感谢组织上对我的信任,感谢学校师生给我的支持和鼓励。
1989年工作以来,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一个人一定要做自己热爱的事情,那就能够事半功倍。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虽然辛苦,得到的其实更多。
提出公益校庆的新理念,就是倡导尽快地回归大学本位,大学的原点是学生和学术,大学的本职是教书育人。
世界一流大学有一个共同的元素,就是在育人的过程中要公益育人,培养学生的公益心,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爱人之心。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郭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