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费”糊涂,人大附中才敢喊冤
“择校费”糊涂,人大附中才敢喊冤
近日,新华社引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的报告称“北京人大附近的一所名校,小升初择校费50万元到80万元”。1日,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出面予以否认:“我们是多么的气愤,学校这么多年没有收取捐资助学费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则对记者说:“北京没有几家学校敢这么说。”(10月4日《新京报》)
新华社文稿虽然酌情运用了表述技巧,仍几乎等同于指名道姓。刘彭芝校长及时出面反击,无非基于两种可能:一是由于受到无端指摘,肺都要气炸了;二是确有其事,既已被人顶面指着鼻子,即便抵赖也得开口挡一挡,否则就无异于默认。
与落到某个具体学校头上不同的是,“择校费”之于整个教育行业,从来没有人会当做敏感话题,它不仅不存在有无之争,而且遍地开花、行情飙升。人大附中作为百里挑一的名校,乃至名校中的佼佼者,注定会成为热门追捧对象,只要肯收钱,剩下的事就是点钱了。面对巨大诱惑,我们真的很难相信该校会有这么大的定力。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如果不进行足够的实证采集,应该不会草率发布这份《报告》。况且,《报告》也不是刻意只针对人大附中,而是一次“全面概况”。
无论是人大附中个案,还是整个教育行业,“收没收择校费”没有太大的争执价值,更不是破解真相的核心所在。“择校费”的违规身份虽然让人讳莫如深,但毕竟不是流入私人腰包,而是属于公共财政的“预算外资金”,因此,深层次的真相在于:作为公款的“择校费”究竟是被放在哪个盘子里进行开支的?它有无明账可查?包括审计在内的相关部门查过没有? (王景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