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国学教材:读出真谛还需开放视野
近日,中华书局宣布将引进台湾地区高中必选课教材《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出版国学教材。
据介绍,引进版教材上册为“论语选读”,下册为“孟子选读”与“学庸选读”,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为主。台湾教材以“立德树人”为教学宗旨,期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长为可资“修齐治平”、兼备“仁义礼智信”,具有民族情怀与世界眼光的人。
引进台湾教材是一种良好的尝试,至少说明有人认识到我们现有教材的不足。
在“文革”期间,名义上号称批判传统文化的糟粕,实际上是在实践着糟粕文化,最终演变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大洗劫。而台湾尽管有过西化过程,但在台湾的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是保留节目,这使得台湾出现一批学贯中西的文化学人。
这些年,大陆开始有文化失根的痛感,国学随之成为热门。但在国学热中,如何解读传统文化又出现了问题:有人把国学变成了玄学,从易经中推演出八卦命理;有人热衷于计谋,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等中学习权争商战;有人以为穿上了唐装,就“穿”上了中国文化;有人甚至把传统文化看成包治百病的良药,遇到现实问题,就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祖传秘方”……
显然,中国文化如果能包治百病,中国也不会出现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出现许多几乎是暗无天日的历史时期。以实用主义的观点面对传统文化,注定会误入歧途。
在传统文化中,哪怕是那些被广为传诵的名言警句,也都存在反思的空间。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固然强调了以己推人的互相尊重,却仍然忽略了己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比如“仁义礼智信”,礼智信确实重要,但“仁义”二字,却往往成为丧失规则和原则的行动指南;比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常常成为犬儒主义的思想范本;比如在要求“立德树人”时,就缺少对契约和制度的追求……
我们阅读传统文化,重点应该是了解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了解我们的前世今生,应该带着吸收,同时带着反思、带着批判的阅读,而不是一味强调“学习”。
历史是发展的,知识是累加的,古人无法不受到历史的局限,更无法预知后来社会的一切变化。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视野空前开阔,现实在瞬息万变,尤其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眨眼可达无远弗届,文化不可能完全遗世独立,停止前进的脚步,这就决定了各国、各族的文化不再是封闭的,我们的视野不能框定在传统的一格。
因此,只有把中国传统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参照系中进行解读,才能读出真谛。但我们的教师都具备这种开放性阅读和解读的意愿和功力吗? (首席评论员 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