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虐待学生残暴事件:以教育之名的虐行几时休
办学者的人性泯灭该遭到谴责和惩治,但倘若只有事后处理,没有事前监管,悲剧仍会一再重演。对于那些躲藏在偏僻角落里的非法教学机构,政府相关部门是否能尽早发现、尽早查处?这将关系到万千孩子的切身利益与人身安全。
近些天,两起虐待学生的残暴事件相继曝露在公众视线内,刺痛人心。
一起,发生在郑州市搏强新观念生活培训学校。在这家所谓“戒网瘾学校”的特训课上,新乡19岁女生被体罚致死,周口14岁女生身体多处受伤。目前,该校已被撤销办学资质,涉事5名教师被刑拘。
还有一起,发生在北京市顺义区女德国学班。河北9岁女孩遭受老师多次殴打,遍体鳞伤。针扎指甲、揪头发撞墙、踩断锁骨、被逼吃用过的手纸……这位“张老师”的种种虐童行径令人发指。目前该涉事教师被确认并无办学资质,已被刑拘。
炼狱般的两所学校,如此恐怖的存在,惨无人道的虐待,让闻者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教育为名,施以虐待之实,在信息化和文明度极大进步的今日,何以如此昭然进行?两起事件接连曝光,同属社会办学,同在市郊地段,同为“特色教育”,是否纯属巧合?
如果说,披着教师外衣的无良办学人是始作俑者,那么当地的教育部门、相关监管执法机构就是不作为的帮凶。事实上,在郑州搏强学校惨剧发生后的二十多天里,该校依然无压力地继续招生培训,直至舆论压力来袭,当地教育局才站出来表态:该校管理混乱,已被取缔。
试问,事发之后当地教育部门干嘛去了?即使人命关天也不足以引起重视?该校如此“管理混乱”,并非一日之功,那么之前若干年,教育部门是否知情?按照《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每年要对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办学资格复核,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活动,听取学员、家长的意见反馈,这些监督管理工作究竟有没有落实到位?还是只走走过场?该校培训内容与办学许可证上的“文化知识培训”不相匹配,甚至存在乱收费的嫌疑,半年学费超过3万元,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却被长期忽视和纵容,是谁之过?
近些年,戒除网瘾机构悄然兴盛。然而,对于这些“魔鬼训练营”的管理,实则仍处于灰色地带,缺乏明确的监管主体与相关法规条例。其实,对于“网瘾究竟是不是病”,目前医学界尚无定论,对网瘾的诊断与治疗尚在探索中,而民间却早已涌现出五花八门的“行为矫正”机构,以限制甚至剥夺青少年人身自由的方式进行“治疗”,这些机构无论是从教育、医疗的专业性上,还是从法律法规的合法性上,都远远站不住脚。
社会力量办学的蓬勃发展,是件好事,但缺乏监管的真空地带必定无序杂乱、问题丛生。如果戒网瘾学校是“练武”,那么国学班就是“习文”。可惜世界上没有“免费教学”的晚餐,女德国学班打着国学的幌子,以免费和善心自我包装,骗取家长的信任,将孩子当做敛财工具和施暴对象,实则既无教学资格,更毫无道德良心可言。实际上,此类全封闭“特训班”大多使用非常规的教育手段,孩子们处于绝对弱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伤害随时随地会发生。办学者的人性泯灭该遭到谴责和惩治,但倘若只有事后处理,没有事前监管,悲剧仍会一再重演。对于那些躲藏在偏僻角落里的非法教学机构,政府相关部门是否能尽早发现、尽早查处?这将关系到万千孩子的切身利益与人身安全。
国学热带动起国学班的流行,对于个性教育不能一棒子打死,但此次女德国学班虐童事件,或许只是此类培训班乱象的冰山一角,师德监管、收费规范、教学质量等是否存在问题?教育监管在此不能缺位。
无论是戒网瘾机构还是国学班,行骗原理大致雷同,无非是利用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切和无处求助的焦虑。在这背后,有两处空白不可忽略,一是规范化的教育资源,在青少年特色教育、心理辅导等领域仍很贫乏;二是随着社会发展,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很多家长缺乏相关常识,也缺少对民办教育机构的辨识力和警觉心。
孩子是最柔弱也是最美好的存在,保护好他们,不仅是家长之责,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当然,家长们对各类骗术提高警惕,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整饬民间办学乱象,不让虐待学生的暴行重现的重任,必当也必然落在各地政府身上,让监管真正落地 ,还孩子们一片安全明媚的天空。(朱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