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质发现之旅仅“一步之遥” 东南大学大数据助力
中新网南京9月21日电 (盛捷)21日,东南大学在丁肇中教授特授权下,在国内发布AMS实验最新研究结果即暗物质存在实验的六个特征有五个已经确认,同时,东南大学也以其“大数据”处理和分析助力此次暗物质存在实验。
北京时间9月18日,AMS项目重大成果发布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丁肇中主持的实验室公布AMS项目最新研究成果。此项研究成果证明了暗物质存在实验的6个有关特征中,已有5个得到确认,进一步显示宇宙射线中过量的正电子可能来自暗物质。这也是AMS实验自19年前启动以来,第二次正式公布研究结果。
宇宙大爆炸发生在距今150亿年以前,科学家认为大爆炸产生三种类型的物质,一种是我们目前肉眼看到的所谓的正物质,一种是反物质,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种物质叫做暗物质。
“对于暗物质存在的六个有关特征中,五个特征经过三年的研究基本确认,只剩下最后一个特征了暂未确定”,东南大学数据科学家东方解释道,第一个特征是随着粒子能量不断提高,在经过某一个能量点后,正电子含量逐渐增加;第二个特征经过某个点后增加的速率是要符合一定非线性的关系;第三个特征是随着粒子能量增加,到某一个量别之后他的正电子数目不断下降;第四个特征是下降速率满足一个特定的非线性关系;第五个特征是整个形状满足某个峰型的形状;第六个特征是每个正电子来自宇宙的四面八方。
据了解,科学家普遍认为宇宙中有90%是由人们看不见的暗物质组成的,但是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由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主持的AMS实验希望通过收集暗物质碰撞过后产生的正电子来寻找暗物质,全球有15个国家的56个研究机构参与其中。
在过去的44个月里,AMS实验已经收集了540亿个宇宙射线数据,经过对其中410亿个宇宙射线的分析,发现正电子占所有电子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不再上升;同时,宇宙射线中正电子和负电子的数量以及随能量而发生的变化趋势并不对等。这一结果和与以往各国科学家得出的结论不同。丁肇中教授认为这是半个世纪以来在宇宙射线观测中得出的最重要发现。在找到正电子比例峰值之后,接下来AMS实验将继续收集数据,直到其比例开始下降,然后通过下降的速度来判断正电子是否来源于暗物质。目前的分析结果与正电子来源于暗物质的理论是相符合的,不过要得出这一结论,至少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东南大学是从2002年正式参加此次AMS实验,也是作为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所参与阿尔法磁谱仪实验AMS(AlphaMagneticSpectrometer)项目合作的高校。据东南大学参与该计划的项目团队负责人、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罗军舟教授介绍,截止目前,东南大学AMS-SOC处理和分析的数据总量超过556TB,累计贡献超过85万CPU小时,在AMS-02全球六个地区(中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中国台湾)数据处理中心排行第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