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两会上,来自天津的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向大会提交了“用10年时间废除简体字”的建议,他的这条建议3月3日在媒体上公布后,很快就引起了震动,“拥简派”和“废简派”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一场大论战。其实汉字繁简之争一年前就已经开始,重量级人物各有代表,“废简派”的代表人物为季羡林,“拥简派”的代表人物为王立群。
天津市侨联副主席潘庆林是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他的“用10年时间废除简体汉字”的建议于3月3日通过媒体发布后,让他名声大振。
潘庆林提出“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建议有三条理由:首先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其次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另外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地区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还要为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
“废除简体字”的建议公布于众后,网上评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有的网友认为,废除简体字是社会的倒退,是瞎折腾。政协委员放着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不提,而提这些无关紧要的议题,是吃饱了撑的。也有人说这是哗众取宠。有的更具讽刺地说建议取消穿西服,规定“长袍马褂”为中华民族的“正装”。
当然也有力挺“废除简体字”者,郑州市民李海就很赞同潘庆林委员的观点。他说,文字不仅仅只是个记录符号。在海外华人圈都在使用繁体字,造成华人不同用字的局面。只有恢复繁体字才能让大中华有凝聚力。
几年前就有“废除简体字”的声音
首次提出“废除简体字”建议的不是潘庆林,而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王干。
2008年3月2日,他以《五十年内,废除简化字如何》为题写了篇博客。
王干在博文中提出了简化字存在的理论基础已经不存在;录入速度和英文及其他拼音化的文字已没有劣势;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任务已不是以扫盲为己任;简化字给古典文化典籍带来的伤害;有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纯洁等5条废除简化字的理由,并提出用50年废除简体字。
王干博文发出几天后的去年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也发出了“振兴繁体字”的声音,联名提交了一份《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他们在提案中表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汉字的简化虽有进步的意义,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提案建议国家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
2009年2月4日,《扬子晚报》刊发记者署名文章《季羡林担忧国学步入歧途》,称季羡林表示,逐渐被现代人抛弃的繁体字,其中包含了中国文化的众多信息,因此将汉字简化及拼音化的做法并不科学,可谓走上了一条“歧途”,“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越南文字拼音化之后,头戴帽子,脚穿鞋子,就很滑稽”。季老还以把“皇后”的“后”与“以后”的“后”弄成一个字为例,表示当年简化汉字带来诸多遗憾。
汉字简化进程中争论从未停止过
“拥简派”代表人物、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对于简化字的争议,从1955年开始实行简化字时就开始了,这方面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王立群说,中国的简化字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甲骨文中就有简化字。中国的文字演变总体上也是一个从繁到简的过程。我们现在通行的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最早出现于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时,简化字在民间已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但这些俗体字在当时并没有取得合法的地位。
据了解,历史上首次给予简体字以合法地位的,是从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在太平天国政府的印玺和所印发的公告、书籍等,大量采用了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同时也创造了不少新的简体字。这些字并不完全依照六书,笔画比原来汉字减省。这些简体字大多数已被《汉字简化方案》采用。1909年,鼓吹俗体字的《教育杂志》创刊,陆费逵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自此以后中国汉字的简化工作就没有停止过。
王立群说,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一致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出版了《简化字总表》,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就是那时候制定的。
王立群逐条批驳潘庆林“废除简体字”提案
王立群说:“关于反对废除简体字,我曾写两篇博客,第一篇发表的时间是今年的2月3日,当时写这篇博客主要是发现网上有废除简体字的言论。而第二篇博客发表的时间是3月4日的下午,针对的就是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向大会提交的‘废除简体字’的建议。目前已有近20万的点击量,网友评论也已达4000条。”
“在今年两会上,潘庆林委员建议废除简体字,并列出了三条理由,我认为这三条理由没有一条成立。”王立群说,首先,上个世纪50年代的简化字并不能斥之为“太粗糙”、“违背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汉字简化工作是负责任的,一大批顶尖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项十分严肃的汉字简化工作,是众多汉语研究专家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广泛流传的简化字成果的体现,这绝对不能说成是“粗糙”!
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力主废简用繁的第二个理由是:“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
王立群说,这个理由也是不成立的。“我们现行的小学中的识字教育是从一年级开始的,据笔者所知,目前国民教育系列的小学识字是手写而非电脑输入。即使是用电脑输入,手写也是不能废弃的。无论在中国,或是在外国,所有签名都必须是手写。所以,电脑无论如何发达,手写汉字永远不可能废止不用。因此,提案者的前提就不存在。”
“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这条理由更不靠谱。”王立群认为,潘庆林委员片面夸大了繁体字在实现海峡统一问题上的作用。海峡两岸的统一是大势所趋。实现两岸统一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国内地自身的繁荣强大。
北大教授:95%的人都在使用简体字,废除不可能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表示,简化汉字有得也有失,但得大于失,总体是成功的。恢复繁体字是实现不了的。苏教授表示,根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得到的数据,内地这里平时写简化字的占被调查人数的95.25%,平时写繁体字的占0.92%,平时简体和繁体都写的占3.84%,“让占被调查人数95.25%的人弃简就繁,恐怕他们是很不赞成的”。
针对“汉字简化后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负面影响”的质疑,苏教授认为,“汉字简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造成什么消极影响。认识繁体字的人也不一定就能读懂古书。因为大多数古书用的是文言文,认识繁体字的人还要经过长时间的专门学习,才有可能读懂文言文。有能力直接读懂文言文,从来就是少数专家的事,而不是普通民众要具备的本领。普通民众要通过专家的研究、翻译、讲解间接地继承传统文化。”
但苏教授同时表示,汉字是个十分复杂的大字符集,它本身有许多矛盾和不合理的地方,而不是汉字简化才造成的。汉字简化只是把字形上的多余信息去掉一些,并没有改变汉字的本质,也不可能把汉字本身不合理的东西都改正过来。“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用简化字记录现代汉语,不存在什么问题。如果有严重的问题,就不会一直用到现在。从学理上说,有些简化字可以改得好一点,但是文字有很强的社会性,要保持稳定,不宜轻易改动。”苏教授补充说。
王立群说,全国政协委员提案是一种稀缺的政治资源,并不是每一位普通老百姓都拥有这政治资源的,真心希望全国政协委员能够提出一些真正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有益的提案,不要再在此类问题纠缠不息,否则,将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晚报首席记者 张锡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