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小学生近视严重 过重课业负担是近视祸首——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教育新闻
    成都中小学生近视严重 过重课业负担是近视祸首
2010年04月08日 09:24 来源:四川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8年9月4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重申了“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日前有航空公司在川招收飞行员,视力考核标准尽管从去年的0.7降到今年的0.3,可依然有很多人未达标,中学老师说现在——

  [记者调查]

  书本厚了,镜片也厚了

  庞谦是成都树德中学高一·13班的学生,她们班54名学生中有46名学生是近视眼,其中以400-500度之间的居多。何庆红是绵阳一名高三学生,她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戴眼镜,刚开始只有200多度,上初中时增加到400多度,上高中后已升至800度。书本越来越厚,她的镜片也越来越厚……

  省教育厅相关部门曾对成都市区及周边县区的中小学生近视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近视眼的检出率分别为42.1%、69.5%、82.9%。其中高二、高三年级基本在80%以上,最高达90%。

  去年7月,成都树德中学做过一项关于近视率及大众对近视看法的调查。在被调查的100多名高中生中,近视率高达86%;被抽查的同等数量的普通市民中,近视率只有40%左右。该校学生反映,沉重的课业负担和用眼时间过长,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

  据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合作开展的防治儿童近视研究项目前期调查显示,中国人口近视发生率为33%,全国近视眼人数已近4亿。而近视高发群体——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则高达50%-60%,中国成为世界上近视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网络调查]

  过重课业负担是近视祸首

  本报联合四川在线就此在网上进行了调查,截至4月7日上午10时,有80.41%的被调查者为近视患者。在“您认为造成近视或加重近视的原因”选项中,“课业负担过重”成为首要原因,39.18%的调查参与者选择该项;紧随其后的是“长时间看电视、使用电脑”,36.08%的被调查者认为用眼过度也是导致近视的重要诱因;“写字看书姿势不正确”和“遗传因素”分别占17.53%和7.21%。

  树德中学高一·13班班主任陈平教龄20多年,在他的执教生涯中,眼见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他说:“现在不戴眼镜的学生跟珍稀动物一样。”

  针对学生如此高的近视率,陈平有自己的看法:迫于高考压力,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增加,用眼时间过长对视力会造成一定影响。加之学生没有意识到做眼保健操的重要性,家长放任孩子长时间看电视、用电脑;学生休息时间不足,不注意用眼卫生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或加重近视。

  网络调查中,不清楚自己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的占23.33%,从来没有进行过眼睛健康检查的被调查者占51.04%。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近视后,首先想到的是请老师给调个座位,而不是立刻带孩子去检查,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结果假性近视拖成了真性近视。

  成都市视力保护协会曾到市属中小学做过有关近视的专题调查,结果发现有约43%的学生近视后不及时配戴眼镜。他们中有的人不知自己已经近视,有的人知道已近视但因担心戴眼镜不方便、不好看而不配戴眼镜。

  [各方支招]

  学校要督查家长要重视

  每年寒暑假一到,眼科门诊就排起了长队,很多家长都希望能利用假期为孩子检查、矫正视力。但是保护视力仅靠假期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日常生活做起,尽早预防近视。

  四川省眼科专委会的专家说,近视了不配眼镜,要等到寒暑假才去配,这种做法其实不妥。有了近视不及时配戴眼镜予以矫正,对于每天用眼较多的学生来说,只会使近视进一步加深。正确的做法是,发现近视后马上就去配镜。

  成都树德中学德育处主任文波提出预防近视最好的办法是增加体育锻炼、保证休息时间。

  其他省市在学校中预防近视这样做——

  浙江省:早在几年前就已对部分中小学生试用了黄色防近视眼作业本,试点学校学生近视率普遍下降1.5个百分点。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每学期检查视力1次,体检后对近视眼病患者发放家长报告书,通知家长配合治疗。

  武汉市:从今年起,把预防学生近视纳入中小学校的绩效考核。

  河南省:从今年起,把中小学生近视的发生率纳入教育督导检查的内容,作为班级、学校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记者 江芸涵 实习记者 刘兰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