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别动辄就称“世界级”
专家表示,这件事情的正面意义,就在于年轻人锲而不舍地研究问题、探索难题的精神。现如今,大学生更应该在本科时就沉下心去搞科研,有探索难题的勇气。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追求“世界级”的轰动效应。
年仅20岁的复旦大学大三学生郭泽宇和25岁的博士研究生孙贺,共同完成了关于“最小曼哈顿网络问题算法和复杂性”的论文。论文近日被第25届计算几何国际大会(SCG)录用,他们也受邀出席大会作报告。一时间,“复旦学生破解世界级几何猜想”的消息被争相报道,但其中“世界级”轰动的评价,很快引来了人们的质疑。记者昨天就此采访专家,他们给出的观点可谓中肯:本科生潜心研究破解难题的精神值得倡导,但离“世界级猜想”还有距离。
本科生破解10年未解的数学难题
在位于丹麦奥胡思大学湖岸剧院的25届计算几何国际大会报告上,郭泽宇代表论文作者做了大会报告,报告题目是最小曼哈顿网络是NP-C。这意味着:计算几何领域这一十年未决的重要问题,由两位年轻人成功解决。
给定平面上的一个点集,构造总长度最小的网络,使得任意两点之间都有长度最短的路径相连。这一根据曼哈顿城市地图而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被称作最小曼哈顿网络问题,该问题在城市规划、网络路由、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以及计算生物学等众多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学者Levcopoulos等人提出了最小曼哈顿网络设计的三个重要问题,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即是确定这一问题的计算复杂性类。
参加这一盛会的,不仅有全世界最出色的数学家、理论计算机科学家和图像处理的专家,还有十一年前提出这一难题的Levcopoulos。在这些世界级的科学家面前,郭泽宇用仅有的20分钟展现了解决世界难题的证明轮廓。
自2007年起,郭泽宇和孙贺就开始致力于最小曼哈顿网络问题算法和复杂性的研究。在去年正式立项后,整整半年多时间,这一问题一直萦绕在两个人的脑海中。漫长的思考换来了灵感的闪现,十年未决的难题终于被他们所破解。他们将所有的证明细节重新整理,并绘制证明中所需要的每一幅插图,然后将论文投稿到第25届计算几何国际大会(SCG 2009)。
2009年2月13日清晨,他们得到了来自SCG程序委员会的好消息:经过4至6位专家两个半月的认真审稿,他们的论文在近170篇文章中脱颖而出,被大会录取,并作为最佳论文之一应邀投稿到世界顶级期刊《离散与计算几何》中。
沉下心比“轰动世界”更重要
“这谈不上世界级难题,更不能说是世界级猜想,只不过是一个难题,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人静下心来搞科,而且勇于破解难题”,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朱洪教授这样评价两个年轻人的成果。
朱洪教授称,这一问题10年左右都没有人解决,但是现在本科生和博士生证明了,至少是一个进步。他认为,这件事情的正面意义,就在于年轻人锲而不舍地研究问题、探索难题的精神。“现如今,大学生更应该在本科时就沉下心去搞科研,有探索难题的勇气。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追求‘世界级’的轰动效应。”
有关专家介绍,SCG是顶尖会议,论文收入也就四五十篇。而且在过去的50年中,并没有本科生能够到SCG会议上宣读自己的论文。更重要的是,中国内地研究机构已经阔别这个顶尖会议18年了。
朱洪教授进一步解释道,所谓“最小曼哈顿网络问题”,通俗来讲就是指网络上两点之间的通讯所花的代价,人们希望能做到最小。“郭泽宇和孙贺所做的事情,就是证实了要找到最小的代价几乎是不可能的,只可以努力去寻找一个近似的最优的通讯方式。”朱洪教授表示,就像以前曾经有人试图将一个角分为三部分,很多人都在努力寻找具体做法,但是后来终于有人证明单纯用直尺和圆规是做不到的。郭泽宇和孙贺的结论,就是向人们证实了要找到精确、快速的算法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可以降低要求来寻找一个近似的算法。
别让过度吹捧毁了年轻人
“这是不是世界级的难题,并不是谁能说了算的,而是应该由其他人来评价。像现在这样对年轻本科生的成就过分吹捧,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副作用。”一位中科院院士这样告诉记者。
这位院士称,其实数学领域的所谓难题很多,如果动不动就说破解了“世界级难题”,只会让国外专家笑话,觉得中国学者缺乏判断力。而且很多数学难题即使解决了,也仅仅是解决了一个难题而已,未必会带来什么实际影响或者实际应用。而许多人在网上发出的质疑,也都是认为乱吹捧不仅会影响年轻人,还会给科研带来负面影响。有网友直言不讳:“动不动就世界级,弄得搞科研像养鸡的农民,恨不得生了个鸡蛋就立刻送到农贸市场去。”
在郭泽宇的项目申请书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汝钤作为推荐老师,认为应该充分肯定的是对本科生学术研究的支持,因为这一方式会使许多学生脱颖而出,走上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
本报记者 姜澎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