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汉媒体报道,湖北十堰市的一个学生今年高考考上武汉科技学院,成为家族中第一个大学生,全家人都很开心。新学期一大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姨、舅舅和他一起携带十大箱子行李到学校报到。
又一个“精神没断奶”的孩子,还是想到了此前清华大学的做法,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独立能力,他们建议家长尽量不要送孩子报到。“孩子都上大学了,应该让他们试着独立生活。”将孩子独立报到当作一次良好的“精神断奶”机会,值得借鉴。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养成的习惯就是,孩子“是手里的风筝”,爱的绳子一直攥在父母手里。孩子只会学习,生活能力弱化,依赖性强。当孩子真正成为大学生,“年龄成人”,具备分析判断能力的时候,家长们仍“不放心”。每年大学新生报到时间,往往是车流高峰、住宿高峰、餐饮高峰,去年,有的高校还发生了学生家长露宿操场的新闻。孩子“精神成人”仍然滞后。
离开父母单独生活本是最好的“精神断奶”和成长机会,将孩子送上火车,接下来乘公交车或打的到高校、注册报到,都是很平常的生活常识。可家长仍然要继续跟踪,继续剥夺孩子感受生活、独立生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尽管这种爱心不容否定。所形成的负面效应就是,孩子的发展仍然停留在“小男孩”、“小女孩”状态,不懂社会规则,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协调自我与周边的关系,不懂独立自主。
看看西方国家如何让孩子“精神断奶”的:在美国,有28.2%的高中生定期打工,在日本也有16.7%的高中生定期打工,而在中国和韩国这一比例很低,仅为4.8%和4.3%。西北工业大学原校长姜澄宇先生到美国考察时,曾询问那些为洋老板打工的中国留学生:“有没有想到自己创办公司,自己当老板,让老外为你们打工?”令他惊讶的是,大多数人都摇摇头。
“不要送孩子上学”的倡导,向家长传达了一种紧迫的教育观念,从大学报到开始,给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创造敢于摔打的教育品质,磨炼善于协调的生活能力,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更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观念更新。(雷泓霈)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