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智能化锁定目标、精确定位……资深教师提醒高考考生——
本报记者 王蔚
本周,沪上6.7万余名报名参加2010年秋季高考的考生进入了填报志愿阶段。然而,最近网上悄然出现的“模拟志愿软件”“志愿分析系统”等“教育科技新发明”,它真的能成为考生们填志愿时的好帮手吗?它的科学性又究竟有几何呢?会不会对考生的前途发生误导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倒也一下子让不少考生和他们的家长纠结不已。
1 咨询软件 准确率相当“神奇”
有一套号称根据2010年全国各大高校招生计划开发的“国内最先进、最准确的高考志愿填报分析网络系统”,可以协助考生智能化地锁定目标、精准定位,只需简单的几个步骤,就可“筛选出符合自己预估分数、地区的学校和专业”。
还有一款志愿填报咨询软件则表示,考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该填的填了,不该放在前面位置的放了,但如果使用了咨询软件后效果就相当“神奇”了。因为,它给出的“不要填报”某个院校或专业的“准确率”高达95.5%,建议“可以冲一冲”的“准确率”达50.0%,提示“可以稳一稳”的“准确率”达81.8%,“可以保一保”的“准确率”达92.9%。
2 亲身体验 模拟系统不对路
记者打开了某个网上模拟志愿填报系统,以高考生身份做了次体验。免费注册了一个用户名进入填报志愿界面,记者发现该软件系统设计的流程与上海版的高考志愿填报程序很不符。比如,本市第一批和第二批本科院校,均可填报4个高校志愿及每所学校的6个专业志愿。但模拟系统显示的却还是依据改革前志愿填报模式,即文理科每个批次仅有3个院校志愿且每所院校也仅3个专业志愿。显然,这样的“水土不服”的软件,对本地考生来说几乎是没什么用处的。
3 个性差异 针对性不强不准
有专家表示,这些高考志愿软件测出的概率可信度并不像广告上说的那样高。上海的高考是先报名填志愿后进行文化考试,就是说,最终左右录取结果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有多少人报名,二是考了多少分。在没报名更没有考试之前,任何公式都求不出“精准”的未来志愿结果的。对此,新中高级中学教导主任王纪铨说,学生的学业状况是动态的,电脑软件再先进也很难对考生的志愿作出动态的评估。“一般来说,所谓的填志愿软件只能提供一些共性的数据分析,它的局限性是不能针对考生的个性差异,反映不出考生的兴趣特长。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最好是在十分了解自己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这就好比医生用仪器检查病人的身体,但还必须结合临床的实际观察才能对症下药。”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