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债务以及后勤社会化带来的问题,已经连续三年成为两会上的热点话题,也是代表委员们提案的焦点。《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500亿元到5000亿元。政府财政替高校还债成为一种呼声。(3月10日《广州日报》)
高校作为一种非营利性机构,如果大规模举债经营,就是很不正常的。高校决策者纷纷热衷于此,有出于扩招的无奈,但也有不少出于政绩的考虑。那些专注政绩追求的高校领导,一般也是热衷于像地方官员一样争相大兴土木、盲目追求数量增长。
高校盲目扩张令人感到费解,银行的慷慨解囊同样令人感到难以理解。一个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究竟拿什么去偿还近乎天文数字的贷款?令人遗憾的是,银行慷慨解囊给高校——在这场公对公的交易中,即使出现什么问题,最终也将由财政埋单。正因如此,高校才会把银行当作了盲目扩张的“取款机”。高校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将是其最终的责任承担者。在高校与银行利益合谋的过程中,同样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地方政府不仅没有承担起监控高校贷款规模、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的职责,相反还极力撮合这桩交易。时至今日,高校的盲目扩招所带来的弊病已日渐显露。由此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来为高校的巨额债务埋单?
“政府财政替高校还债”之声不绝于耳,全国政协委员、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赵韩认为,我国目前的财力完全有能力解决高校的债务问题。但是,即使财政最终为高校埋单,那也应有人为当初的错误决策“埋单”。否则的话,所谓“政府埋单”终不免只是慷民众之慨。
河南安阳 赵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