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一日电 题:一百余万人赶“国考”催生巨大培训产业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被称为“国考”的一年一度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又将于本月二十九日举行,共有一百三十五万人通过了招录资格审查,创历史新高,随之一起火爆的还有各种“国考”辅导培训,已经发展为巨大的产业。
四十多名学生十一日在北京聚集一堂,共同交流备战“国考”经验。他们都是第三届“华图杯”公务员素质大赛中涌现的佼佼者。虽然这完全是一种民间赛事活动,但在短短一个多月吸引中国二十多个省市上万名选手参加,让人不能不感慨“国考”的魅力。他们大都抱着试一试、练一练的心态,还有的以培训机构塑造的“从过线最后一名到面试奇迹般被录取的个案”鼓舞自己,以期通过类似的培训获得更好考试成绩。
参赛者获得的奖品也从百元参考书到上万元培训课程不等,引来阵阵惊叹。除惊叹获奖者的出众能力,更是惊叹这些课程的天价。以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国考”准备计算,《申论》和《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两本参考书是必备,大约需要一百元人民币,如果购买培训机构较便宜的网络教程,至少一千元,再加上面试辅导,普通课程需要两千元,再乘以今年通过的一百三十五万考生基数,大约产生近四十二亿产业规模。这还不包括类似“七天万元培训费”这种奇高的少数天价培训课程。
在百度中输入“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共找到相关网页约九十九万九千篇,绝大多数是各培训机构的介绍和广告。巨大的商机对培训机构的吸引可见一斑。虽然政府机构再三强调没有指导用书,没有指定培训班,但这种市场自发行为产生的“蝴蝶效应”短时间却难以改变。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出国热”催生了雅思、托福、GRE等考试培训的红红火火,出现了“巨无霸”式的教育集团,让美国人都不得不针对中国学生的考试能力重新设计考试方式;九十年代兴起的“考研热”让原本教政治、英语等基础科目的大学老师成为高校里“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形形色色的“考研班”成了学生的“鸡肋”,仿佛只有往里扔点钱考试心里才踏实。
如今,才短短十二年,公务员考试已经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发展到现在有系统、有准备的备考流程,其催生的巨大市场恐怕是最初设计这种公开招考方式的管理者所没料到的。是喜是忧,恐怕还有待时间检验。(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