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语文在其中4所高校中成了不考科目。对此,校方给出的解释是:“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而是为了减轻考生负担”、“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
在“减负”与“前途”的名义下,语文就这样“被牺牲”了。
语文的这次“被牺牲”,更重彩浓墨地印证了在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洪流中语文被边缘化的迹象。
作为母语的语文,这种命运显得有些悲哀。但真正的悲哀并不属于语文本身。
世界掀起“汉语热”,母语却被我们“边缘化”
邓子庆
有首流行一时的歌叫《中国话》:“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每当哼起这首歌心里总有一种自豪感,为优美的母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自豪。
然而,当听说有些高校自主招生测试中,语文成了不考科目,我心中不免惊讶。时常听到“小学五年级学生一篇800字作文就出现近20个错别字”、“大学生写个请假条语句都不通顺”这类逸闻,不得不令人怀疑我们的语文真的不要考了,真的都过关了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近几年世界上掀起“汉语热”,孔子学院在海外遍地开花,但我们自己却将母语给边缘化了——纷纷放着“优美的中国话”不学,一味追求外语。这样下去,会不会有一天,全世界很多人都在讲着流利的中国话,单单中国人说的“孔夫子的话”却是如此蹩脚?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快速传播的国际化语言铺天盖地而来,不断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重视英语无可厚非,但是不能以牺牲母语为前提。我们都知道,汉语是联合国的6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我们理应为之感到骄傲。而表达骄傲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爱母语,用行动去重视她、学习她、用好她。
语言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漠视自己的语言,就等于漠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当然,“牺牲”语文,我们不能简单地去批评那几所自主招生的大学,因为说到底,它是反映了社会缺乏对母语的应有的敬畏的一种倾向。
放弃的不是语文,而是对人文教育的希望
白 岭
语文是什么?如果,仅仅是学说话写字,仅仅是传播工具,那么它就不配称为人文科学。古人有云:“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母语是人类思考的基本语言。作为一切人文科学基础的语言学科,母语承载着我们的思维。有人说,你所拥有的词汇越多,意味着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知越深,这并不夸张。作为中国人,讲汉语写中文是基本能力,不管你是文科还是理科,也不管你是做会计的,还是研究导弹的。
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往往以人文知识的缺失为代价来换取学科知识的高积累。在专业知识的高墙之上,却面临心灵闭锁、沟通障碍和情感脆弱等人格危机的不在少数,仅近期发生的多起校园自杀案,都在引发人们的警醒。
数学和英语,是两门从小学开始学生就投入时间最多的学科。数学是我国学生在各种国际比赛中最擅长拿高分的学科,然而真正的数学人才我们出了几个?英语方面,我们也有被国际公认最擅长考试的学生,但麦肯锡的调查数据则显示,中国内地不到10%的大学生具备英语沟通能力。在此意义上说,数学和英语,我们的教育并不成功。只不过,我们所一贯采取的“标准答案训练法”使得这种训练比较容易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分数的提高,代价是人文学科则因此受到更大的挤压。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样的替换,得不偿失。因而近年来,教改进行得轰轰烈烈,素质教育的提法铺天盖地,但始终没有太大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仅有理念是不够的,人才这个大市场是一个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考试制度是最直接的驱动力。应试制度的一发被挑动,能牵动教育大市场的全身。教育方向的大车轮,终究要看应试制度这个方向盘的眼色。放弃语文的招生,具有极其不良的暗示作用,它传达的是对人文学科的离弃。不知道如此的科目设置是否经过科学论证?作为高等学府,对于考试学科的取舍如此草率,实在堪忧。
套用一种时尚的句型说:我学的不是语言,而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你放弃的不是语文,而是对人文教育的希望。
语文“被牺牲”是文化的沦落
宁 波
记得20世纪70年代曾流行过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30多年过去了,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的教育仍因循着这一套路,只不过为了适应全球化,变成了“学好数学和英语,走遍天下都不怕。”从今天社会上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可以看出语文的日渐衰微:孩子们若英语考得好,家长们往往非常开心,夸奖孩子聪明伶俐,至于语文则未必会有这么高的“待遇”。
记得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最后一课》,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说明了语言是培养人、造就人的根基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核心载体。
语文并非简单地教会学生学习母语、使用母语,更是通过母语教育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可以说语文的“牺牲”是民族文化的沦落,年青一代纵然掌握了某些实用的才能,但却没有安身立命的精神归宿,更谈何以文化自觉和文化复兴为己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