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吃紧,是这次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企业招聘计划缩减,大学生一次次投简历,等来的是一次次失望。牛年,就业市场能否有新转机?大学生的“饭碗”问题,昨天成为人代会上的一个焦点。
发挥世博效应
浦栋麟代表———“我身边的应届博士生们,到现在为止得到的面试机会寥寥无几。网上投简历,也基本上石沉大海。”本届人代会上唯一的大学生代表、上海交大机动学院博士生浦栋麟的书面意见选题就来自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他把目光对准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一“利好因素”,建议发挥世博效应,缓解上海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世博会将持续184天,预计需要10万名世博园区志愿者,其中有近5000个常设志愿服务工作岗位。由于大学生受学期限制,许多志愿者岗位尤其是常设性志愿岗位不太适合在校大学生长期担任,建议招收应届毕业生,并予以经济补贴。”浦栋麟说,如果政策允许,还可以和志愿者签订短期劳动合同,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后,在经济形势好转时便能再次就业。
降低创业门槛
杨若凡、康青代表———一方面,想创业的大学生没钱创不了业;另一方面,大笔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等着学生去申请。来自上海电机学院的杨若凡代表提出,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申请的门槛能否降低些。
她举例说,有一名学生搞技术集成项目,产业化前景不错,但因为技术含量不高,没能申请到科技创业基金。“每个创业项目都要有原创技术、都要有高科技,这对大学生而言要求太高。建议科创基金在评估申请项目时,在侧重原创技术之外,也要关注二次技术创新。”
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康青代表提出,目前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需要学生提供1∶1的配套资金。学生花父母的钱创业,既加重家庭负担,又增加失败风险。她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将资助比例提高到2∶1乃至3∶1,政府出大头,学生出小头,减轻学生创业风险。
提供后续培训
张幼文代表———什么样的毕业生最能抵御“寒流”?实际中,不少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都是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学生。社科院张幼文代表提出,一些“80后”大学毕业生是“只会读书的一代”,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不强。
“现在,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只有极个别考虑自主创业,绝大部分人的选择还是读书———考研。”他提出,高校不妨把一些未能顺利就业的毕业生留下来,向“书生”们提供各种培训。比如,提高动手能力,学习应用性技术和创业法规等。
降低用人成本
刘正东代表———刘正东代表提出,要缓解2009年本市大学生的就业矛盾,重点要在稳定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岗位方面下功夫。他建议本市劳动保障部门尽快研究本市在2009年度降低企业和员工缴纳“四金”基数标准的可能性。这一临时政策如果可能推行,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在当前困难形势下的用工负担,稳定就业岗位,也有助于增加单位招收新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