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的不断升温,对“师资”的争夺使得中小学教师的流动也愈加频繁。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名校”强大的磁场效应以及教育强势区域的吸引力,教师人才流动的主线路是骨干教师向名校流动,向强区流动,向经济发达的城市流动,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学校间教师水平的差距愈加明显、区域间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育不均现象不断加剧。
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区教育局副局长告诉记者,他们区就是人才任意流动的受害区。前两年,一些刚刚培养出来的骨干老师受到强势区域的吸引纷纷要求调离,区教育局一松口,接二连三地走掉一批优秀教师。
一所颇具实力小学的校长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好学校吸引学生和家长最重要的就是有好老师,因此现在学校对优秀教师的争夺非常激烈。一方面,一些骨干教师希望有更好的发展事业的平台,希望能够到更好的学校任教;另一方面,为了抢夺优秀教师,名校也会动出击,通过活动或者各种关系取得联系方式,再通过私下会谈的方式发出邀请,双方达成意向后再着力解决调动事宜。
均衡配置教师资源
农工党江苏省委此次向省两会提交的集体提案就是针对这一现象的。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学校之间的最大差异主要在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中,教师配备的严重不均衡现象和教师发展的严重不均衡矛盾日趋尖锐。不要说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即便是同一区域的同类学校之间,教师素质和能力之间的差距也是很大的。这是师生负担加重,学校发展不均,择校风和赞助费盛行,各类辅导班泛滥,社会对教育状况不满意的主要根源之一。”农工党江苏省委有关负责人说,当然目前全省大范围地均衡配置教师资源还不太切合实际,但是,可以在条件基本具备或者比较成熟的区域先行试点,形成一定的经验后,再在面上推开。
从南京某个区某个学段试点
他们认为,试点区域的基本条件应该是教育比较发达,教师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齐整,区域内学校之间本身发展的差距相对较小。而南京、南通以及苏南一些市具备这样的基本条件。
“我们建议可以考虑先从省会城市南京做起,因其软硬环境和条件整齐,政策和制度设计相对难度较小,出现问题也容易解决,运作成本相对较低。在南京某个区(比如鼓楼区或玄武区)、某一个学段(比如初中或者小学),实行在统一配备其他教育资源前提下的统一等比例地配置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教学业绩和水平的教师及学校管理者。学校的管理者和骨干教师定期轮换(如教师可六年、管理者可三年轮换一次),而且工资待遇基本保持一致。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延伸到其他地区,扩大到高中教育学段。”
解决4大配套问题
他们还指出,这个方案的实施有几个需要配套解决的问题。一是教师待遇问题。参与试点的同类学校的教师待遇包括工资和福利应该是一致的。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绩效工资的实施,这一问题不难解决。
二是教师流动的相关问题。从机制上讲,只要宣传、解释到位,形成制度,靠教育行政的推动就可以实施,教师一般不会有太多的抵制;从教师的生活保障来看,工资福利待遇的一致会消解许多矛盾。而住房距工作学校的远近也应该不是多大的问题,因为如今交通越来越便捷,教师的代步工具越来越先进,只要政策合理、补贴跟进,这些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
三是学校管理者的问题。同类学校的校长应该是教育主管部门重点关注的。应通过优秀的机制选拔层次相当的优秀校长主政这些学校。
四是同类学校的教育经费应大体相当,如有所谓择校费、赞助费应一律上交上级主管部门,用于区域内同类学校统一调配,尤其可用于教育硬件相对较差的学校。
已有先例:
鼓楼的小学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6年,鼓楼区就开始试行教师“跨校”式服务,每所省级实验小学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指定的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跨校”式教学服务,在人事制度管理上实施校际间的对口挂钩。这也可以算是走出了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的第一步。
据介绍,鼓楼区南片和北片学校发展不均衡,体现在力小、拉小、琅小等名校集中在南片,好老师集中在好学校,名师的辐射范围很小,造成资源浪费,久而久之,学校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为了均衡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发展,鼓楼区教育局提出了教师“跨校”式服务的想法,要求力小、拉小、鼓楼一中心小学等7所省实验小学和7所相对薄弱的学校结对子,每校每年派出1-3名骨干教师支援对口学校教学。
不过,鼓楼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坦言,大规模流动还不太现实,师资流向也主要是单向的,由强校派到弱校,薄弱学校的老师派到好学校去任教还有困难。
还有阻力:
待遇、人事
虽然鼓楼区做了一些尝试,但是离教师资源平摊到各校还差得很远。这种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的做法能否在南京市或其他区推行,对此,教育界有关人士表示质疑。
南京某中学教务主任指出,在同一个区推行或许还有可能,但在南京市推行短期内不太现实。首先有体制上的障碍,目前,南京市的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由区财政发放,各区的经济状况不同,老师的待遇差距很大,如果分摊教师资源,老师矛盾就很大,大家都会争着到条件好的行政区去。在现行体制下,教师待遇要一样不太可能,而这是均衡配置师资的先决条件。
也有中学教师认为,教师流动属于自愿的事,靠行政来强制执行,教师也有情绪,工作肯定就干不好。此外,好老师到差学校,学校愿意接收。但是差老师到好学校,估计就有阻力了。
有专家指出,要想改变现状,最重要的是政府在教育投资上要不分重点,在教师待遇上要趋于平衡。比如在日本,教师实行的是轮岗制,即教师过几年就换一个学校岗位,这样教师就不属于哪个学校,而属于整个国家的教育资源,因此就不会存在互相挖人、恶性竞争的状况。这种做法的重要借鉴意义在于:教师人才配置应该放在一盘棋内考量。记者王晶卉仇惠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