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老三农”向“新三农”加速转变的过程中,如何紧贴新时期“三农”金融新需求、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和消费升级,成为一些商业银行正在思考的问题。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项俊波表示,农行将跳出传统服务“三农”模式,进入服务“三农”转型新时代,以转型带动创新,向农村金融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渠道转型:电子服务逐步替代传统人工模式
农行拥有县及县以下网点12694个,这是其他商业银行望尘莫及的。但不可忽视的是,全国有2003个县(市)、3.5万个乡镇、66万个行政村,农村金融服务空白问题依旧存在。
项俊波表示,农村居民信贷需求额度相对较小、居住分散,如果仍按照过去的铺点增员的老路来实现广覆盖、普惠制的目标,显然不太现实。
据了解,目前建设一个物理网点的平均花费需要上百万元,而增设一个ATM机只需要七八万元,成本优势不言自明。
由此,项俊波提出:“农行不能停留在网点众多的优势上,而应利用科技创新,尝试以电子服务渠道替代传统的人工服务模式,从单纯的物理网点扩张向电子服务渠道建设转型。”
在人民银行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行在重庆、贵州、湖北、陕西等10多个省份开办了转账电话、POS机助农取款等业务,曾经生活在金融空白地区的村民切实体验到了现代金融服务的便利。
考虑到农民对现代金融知识了解程度有限,项俊波还提出:“要做好相关培训与教育服务,让农民会用、敢用、放心用,引导他们利用现代金融手段来促进自身生产经营、改善生活消费。”
截至今年9月底,农行在县域市场投放现金类自助设备17938台,自助银行4706个,自助服务终端5183台,转账电话90多万台,POS机12.3万台,发展网上银行客户827.8万户,手机银行客户62.6万户。
服务转型:由单纯信贷业务转向满足农民日常金融需求
“从家里到小卖部,走几步就能买到东西取到钱了。”山西省祁县赵镇里村76岁的老人张志发告诉记者,“以前我要取点钱,还要坐几个小时的公交车到城里去,这下可方便了。”
张志发享受到的便捷得益于农行在山西省祁县打造的“农村小额支付村村通”工程。农行在全县每个村小卖店、卫生所、农资商店等场所,配置了2至3台转账电话,做到“钱到账、卡到户、机到村”。
农行山西省分行行长曹少雄介绍,借助惠农卡和转账电话,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刷卡消费,并能提取500元以下的现金,还实现了财政涉农补贴直接入卡。
“在继续加强三农信贷服务的同时,农行适时推进服务转型,就是要为农民提供更加实惠和便捷的服务,让金融普惠之光照进农村。”项俊波重申了他的金融普惠理想。
农行三农政策与规划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提供小额信贷是银行支持农户发展生产的传统业务,但随着城乡金融壁垒的打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刷卡消费、小额取现、理财等日常金融需求不断增加。”
据介绍,农行针对农民新兴的理财、保险、代收代付、电话银行等日常金融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目前,农行“金益农”品牌下汇集了345种适合三农客户的金融产品,已涵盖农民生产生活各个领域。
功能转型:以三农客户为中心全方位“量身定做”
作为亚洲最大的农产品交易配送中心,山东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可容纳5万户菜商和菜农进行交易,年交易额可达100多亿元,但巨额现金结算带来的操作风险、安全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商户。
今年,农行与物流园联手推出了全国第一张应用于蔬菜市场的惠农卡“联名卡”,实现了园内商户“无币化交易”。“这项专门为我们菜农量身打造的服务,让我们也体验了一把VIP的感觉。”一位菜农告诉记者。
其实,惠农卡不仅可以为菜农提供多功能的金融服务,通过“量身定做”后,它还能与社保卡合二为一,代收农村的各项补贴、电费、水费、通讯费等,逐渐变成一张“全能卡”。功能日渐丰富的惠农卡,从一个侧面体现农行服务“三农”的理念正在逐步转向以客户为中心。
项俊波表示,发展“三农”和县域市场,不能像在金融资源富集的城市那样等客上门,而需要主动挖掘差异化的金融需求。“当下,三农主体已发生深刻变化,农行应发挥大型商业银行的服务优势,结合当地的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特点,建立起各地的三农金融服务生态图谱,制定差异化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方案,进行集约化管理。”
农行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农行农村个人客户信息系统已上线运行,可实现对农户的分类营销和管理。“在发展蓝图中,农行不仅要成为农民金融需求的服务商,而且将借助此系统,主动分析、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这决定我国金融也要跟上转型发展的步伐,而作为定位于服务‘三农’的大型商业银行,农行更要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利用科技创新服务渠道,全方位惠及农村百姓。”项俊波说。(记者吴雨、刘琳)
参与互动(0) | 【编辑:梅玫】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