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工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良好 发卡量已达6371万张

2010年12月30日 10: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30日电 今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充分把握信用卡支付方式快速普及的市场契机,大力开展信用卡产品和业务创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信用卡业务呈现出规模、效益和质量协调增长的良好势头。工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栾建胜透露,截至今年11月末该行信用卡发卡量已达到6371万张,消费额5642亿元,透支额828亿元,各项主要业务指标均遥遥领先同业,进一步确立了中国第一信用卡银行的市场地位。

  与此同时,工商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控水平也显著提升,目前信用卡不良透支率仅为1.06%,不到国内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也远低于欧美主要银行的平均水平。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还给工商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信用卡业务板块今年前11个月总收入已达到118亿元,成为该行新的盈利增长点。

  栾建胜指出,信用卡是一项规模效益型的银行业务,衡量一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力的指标主要是发卡量、消费额、透支额、资产质量和收入。从这几项指标来看,至11月末,工商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卡量较年初增长22.5%,消费额较同期增长40.7%,透支额较年初增长123.1%,不仅在总量上均大幅领先同业,而且还呈现出消费额增长速度高于发卡量的增长速度、透支额增长速度快于消费额增长速度、不良率持续下降的良好态势。

  锐意创新领跑市场

  作为一种创新型的信用支付工具,创新始终是信用卡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为此,工商银行把创新作为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基本思路,大力推动产品、服务、渠道以及技术创新,在信用卡市场上抢占了先机。

  据栾建胜介绍,在信用卡发卡方面,由于客户精确定位和额度精确核定,工商银行对客户的营销和授信由被动转向主动,同时授信环节减少,效率大幅提高。此外,工商银行还创造性地使用互联网营销手段实现了低成本扩张。今年5月,工商银行在国内同业中率先推出了网上自助办卡业务,受到了客户的热烈欢迎。截至11月末,该行网上信用卡申请总量已超过百万张,并且客户主动用卡意愿强烈,卡片启用率达到100%,卡均消费额也高于通过传统渠道营销的信用卡。

  在信用卡产品和服务方面,今年以来工商银行更加注重通过自主研发创新信用卡功能,拓展信用卡的应用领域。以市场需求十分强烈的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为例,工商银行选择资质优良、规模较大的商户,布放专用的信用消费自助终端机(POS),专门用于分期付款业务,同时还大力推进与知名汽车厂商、大型电信运营企业和数码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积极开展分期付款专项优惠促销活动。截至11月末,工商银行信用卡分期付款贷款余额已达449亿元,较年初增加314亿元,增幅232%,成为最受消费者青睐、增长最快的信用卡业务之一。

  而在信用卡技术方面,工商银行长期以来就是信用卡技术创新的领跑者。继2009年率先在国内银行中推出安全性和智能化更高的芯片卡之后,今年工商银行又与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合作推出了国内首张手机信用卡,将银行芯片卡与手机SIM卡合二为一,满足客户的现场小额快速支付需要,再次引领了国内信用卡技术创新潮流,有力地推动了国内手机信用卡快速支付业务的发展。

  用卡环境不断优化

  栾建胜还指出,方便快捷的用卡环境是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基础。对此,工商银行依托其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为持卡人提供了覆盖地域最广、使用最方便的受理渠道,成为该行服务客户和市场竞争的重要优势。工商银行目前的ATM和POS保有量分别超过了4万台和4.5万台,具备了强大的信用卡终端受理能力。同时,该行为高端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和专属服务渠道不断丰富,目前已建立130家境内VIP客服中心和4家境外VIP客服中心,进一步提升了高端客户的用卡体验。此外,工商银行还加快了特约特惠商户的拓展步伐,截至10月末已发展特约商户51.7万户,商户类型覆盖了衣、食、住、行、娱等绝大部分生活消费领域。

  在国内受理环境持续提升的同时,工商银行信用卡在海外网络也已经铺开。2010年10月12日,工银信用卡中心(国际)在香港正式开业,成为工商银行推进海外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主要运营平台,标志着工商银行信用卡业务国际化又向前推进了重要一步。在此之前,工商银行信用卡已随着该行的海外机构一起走向了国际金融市场,并成为该行打开分支机构所在国家零售金融业务市场的一把“金钥匙”。截至11月末,工商银行已经在境外发行信用卡超过17.5万张,并分别在香港、澳门、印尼、法兰克福建立了信用卡VIP客户服务中心,在国际上拥有了一批具有较高忠诚度的持卡人群体,奠定了信用卡业务海外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