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欧美制造业给力 全球复苏失衡缓解

2011年01月05日 09:0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美欧亚制造业3日都传出好消息,美国制造业景气扩张速度创7个月最高,欧元区制造业连续第四个月扩张,亚洲制造业活力不减,显示欧美复苏步伐开始向新兴市场靠拢,全球经济可能逐渐进入平衡复苏轨道。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趋势下,美国可能不需要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但市场泡沫难以消退,乐观预期持续推动资金进入大宗商品市场,铜期货价格创下43个月来高点,许多亚洲国家需应对相对“过热”经济下的通胀压力。

  美国或无需第三轮“撒钱”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去年12月制造业指数升至57,高于前月的56.6,不仅创去年5月来最高水平,也是连续第17个月扩张,证实美国经济复苏力度增强,50以上代表景气扩张,反之代表萎缩。

  《华尔街日报》评论道,该数据与2010年最后数月的强劲就业和消费者支出数据一致,从而将令分析师预计,脆弱的美国经济复苏可能在今年最终变为可自我持续的成长。

  “这可能说服美联储按计划在2011年中结束600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我们正以稳健的步伐进入新一年”,野村证券美国分析师Z achPandl称,“制造业报告暗示,经济正在加快增长,第一季增速应能达到3%。”高盛分析师近日表示,美国经济成长更加强劲的迹象,将至少劝说美联储在6000亿美元购债计划于2011年中结束时,不会扩大该计划。他们在写给客户的报告中指出,“如果2011年上半年的实质国内生产总值(G D P)增长3.5%至4%,那么很难预计美联储会坚持增加债券购买规模。”

  欧元区经济回暖

  另据M arkit Econom ics 3日公布的资料,欧元区16国上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 I)升至57.1,高于初估的56.8和前月55.3,且逼近去年4月创下的46个月高点,主要受惠于新订单激增和劳动市场大幅好转,反映出德法两国正带领欧元区的工业复苏,该指数已连续15个月超过50。

  M arkit首席经济学家威廉森说,欧元区周边国家在去年12月出现振奋人心的迹象,“德国仍表现优异,差点就出现创纪录的成长,法国表现居次,该国去年12月PM I仅稍低于前月的10年高峰。周边国家如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出现显著复苏迹象,仅希腊例外,出口有助推升这些国家的产量增长,但希腊的衰退速度至少已经减缓”。

  虽然财政紧缩措施和主权债务危机导致爱尔兰、葡萄牙等国家的政府借贷成本攀至难以控制的水平,但M arkit的最新调查显示欧元区的制造商仍成长茁壮。

  亚洲承受通胀加剧压力

  欧美制造业的向好使发达国家缩小了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复苏进程,对不平衡的全球经济发展态势起到纠正作用,但是否能真正走上全球复苏良性轨道还需挤压掉国际游资推升的过剩的市场泡沫。4日,受经济预期乐观,资金追逐高风险产品意愿增强,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3个月期铜价格盘中涨至43个月高点,大宗商品价格泡沫无疑给制造业整体仍在活跃期的亚洲国家增添更多通胀压力。

  汇丰银行3日公布的调查则显示,印度去年12月PM I降至56.7,不如前月的58.4,主因是工厂生产和新订单的成长力道转弱,这减轻外界对该国经济过热的疑虑。印度PM I已连续21个月高于50;此外,韩国去年12月PM I经季节调整后升至53.9,远高于前月的50.2,创七个月来最大升幅。汇丰说:“韩国经济去年有个完美句点,随着全球贸易荣景再起,韩国格外能从中受益,该国出口和劳动市场都日益增强。”上周,汇丰刚刚公布了中国和日本的2010年12月份PM I数据,中国依然显示出强劲增长,仅较11月份略有放缓,而日本制造业产出的萎缩幅度为3个月来最小。

  中国与印度2010年12月制造业产出增长放缓,但韩国等地区增速提高,从而缩小了亚洲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与新兴经济巨人之间在制造业活动方面的差距。之前,中国和印度都呈现出加速发展、与亚洲其他新兴经济体距离越拉越远的态势:2010年11月份中印制造业增长势头强劲,而其他地区的数据较为疲软或平缓。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道,亚洲制造业活力不减,以及经济活动加速的其他迹象,都将加剧通货膨胀可能在亚洲抬头的担忧。中国央行在圣诞节当天宣布了几周内的第二次加息。如果定于未来几周发布的经济数据证实经济增长正普遍复苏,预期亚洲其他国家央行也会采取同样举措。

  汇丰驻新加坡首席印度经济学家雷夫·埃斯克森表示,印度央行(R BI)将提前而非推迟再次加息。“(印度的)PM I数据显示,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但这越来越难以与令人舒适的通胀水平相调和。”(闫磊)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