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2011年如何理财: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宜短不宜长

2011年01月12日 14:24 来源:江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年到来,人们开始规划新一年的理财计划。但黄金涨幅太大、房产升值空间有限、炒股怕亏、收藏品市场“忽悠”者太多,存银行赶不上CPI又怕负利率。专家建议,2011年抗通胀仍是不变的理财主题,今年市民购买基金、理财产品或者分红保险,仍有希望获得更多收益。

  银行理财产品:宜短不宜长

  楼市调控,股市调整,刚刚过去的2010年,相对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再度成为避险资金停歇的港湾。据相关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20日,全国商业银行2010年共发行了约9958只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估计约为7万亿元人民币。这一规模较2009年约4.8万亿的发行规模增长46%,再创新高。目前,银行新发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普遍高于加息前产品,特别是一些信托产品和债券、货币市场类产品,上调明显。

  -投资建议

  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都会随着利率的调整而变化,在加息预期下,投资者应尽量选择投资期比较短的理财产品,一旦加息,便于转而购买收益更高的新发产品。相比之下,长期投资意味着锁定了之前相对较低的收益,而无法分享到加息带来的利益,绝非明智之举。去年最后一周,各家商业银行新发的理财产品中,投资期一个月以内的占到一半左右,半年以内的产品占比更是高达86%以上。

  黄金:牛市须注意介入时机

  2010年黄金连续第10年上涨。2010年的涨幅仅次于2007年的30.87%,排在10年来的第二位。如果以绝对金额来看,2010年则高居榜首,呈现加速上涨势头。2011年,黄金牛市格局会不会延续?分析师认为,这主要取决于通胀预期、流动性泛滥、美元贬值等因素。有观点认为,就目前来看,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并不明朗,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尚无明确的退出时间表,而地缘政治形势也较2010年更为复杂,这些都成为令金价保持坚挺的重要支撑因素。但也有专家提醒,理论上看黄金累计涨幅已太大,随时可能上演见顶回落,因此投资者需要斟酌介入时机。

  -投资建议

  目前黄金的投资渠道也十分丰富,如实物黄金、纸黄金、可提货账户金、黄金T+D延期交易、黄金期货、挂钩黄金类理财产品等,适合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

  基金:偏股型基金机会偏多

  加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产品创新,这些不断闪烁的关键词将影响着今年投资者的“养基”策略。在加息周期中,显然还是偏股型基金存在的机会多一些。对于2011年的市场行情,不和基金经理认为仍将是结构化行情,政府在控制通胀和保增长之间两难,明年市场面临政策的不确定性,这是市场的最大风险,尽管如此,政府对加速推动转型、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决心却毋庸置疑,甚至可以说是不确定性中的最大确定因素,因此,投资新兴产业是不错的选择。

  -投资建议

  市场普遍认为,2010年四季度的两次加息行动开启了加息通道。这无疑对债券市场是一打击,受此影响债券型基金的负面效应也将逐步体现。业内人士建议2011年低配债券型基金。同时,货币市场基金也能有效低于CPI,对资金流动性要求较高的人群,可以选择投资一些货币基金。 

  保险:收益可望提高

  加息政策的出台,可迅速抬升险资投资的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对保险公司构成实质利好。而且,加息也将提升保险公司协议存款和浮动利率存款的收益率。2011年分红险将成为保险家族中抗通胀的主角。分红型养老险的好处,就是收益与当时的利率以及保险公司的投资业绩挂钩。因此可以回避或者部分回避通胀对养老金贬值的威胁,使养老金相对保值甚至增值。

  -投资建议

  保险是为保障而不是收益。一般来说,最好的年收益率为5%-6%,扣除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后,投保人的收益率为2.5%-3.5%。购买分红险,准确地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负利率带来的损失做些“贴补”。

  汇市:美元值得期待

  1月,汇市清淡开局,尽管在2010年年末表现不好,但美元在2011年迎来开门“红”。对于新一年汇市的表现,投资者们给了美元更多期待,当然挑战也依然存在。对于美元新一年的表现,市场目前还是比较有期待的。专家表示,五大因素将使得2011年美元继续强于欧元:美国经济前景比欧洲更明朗;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曲线比欧元区更陡峭;欧元已经超涨;美国当局暗示对弱美元的关注;欧洲周边国家违约对欧元的负面影响。此外,多数机构预计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还将有至少3%—5%的涨幅。

  -投资建议

  如果短时间内不用使用外汇的外汇持有者,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机将外汇转换成人民币;对于那些不定期需要使用外汇的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外汇使用安排,购买一些外汇理财产品,从中获得收益来抵消汇率波动的损失。

参与互动(0)
【编辑:梅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