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人民币债券“走俏”香港

2011年01月22日 11:03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人民币债券的发展速度很快,投资者的需求是推动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快速扩大的主要原因。但专家认为,人民币债券市场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其发展的速度及可持续性将取决于仍在演化中的香港相关监管法规。

  近来,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成为市场关注的一大热点。本月14日,世界银行在港成功发行5亿元的两年期人民币债券;同日,在港上市的恒大地产发布公告称,共发行92.5亿元以美元结算的人民币债券,分三年期和五年期两个品种;此前福建房企中骏置业成功发行了20亿元人民币面值、以美元结算的合成式债券。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1月19日发布一份报告指出,人民币逐步国际化将有助于人民币债券在香港的持续发展。报告主要作者——穆迪副总裁关多敏预计,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在其他金融中心发行,而且中国政府可能会允许在其他地方进行离岸人民币交易。

  记者从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18日在第四届亚洲金融论坛上透露的信息中得知,香港人民币计价产品的发展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债券等定息产品,第二阶段为基金产品,第三阶段为企业首次公开募集资金,即IPO。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人民币债券的发展速度很快,很可能超出了香港政府的预期。人民币基金则屈指可数,人民币IPO更是尚未起步。

  在海外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中,以人民币结算的就是所谓“点心债券”;若以美元等其他货币结算,则被称为“合成式债券”。这些债务工具目前主要是在香港发行,新加坡仅有几只合成型的可转换债券。自2007年以来,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发行额持续增加,由2007年的100亿元增至2008年的120亿元及2009年的160亿元。发债体的类别也由最初的内地金融机构,扩大至2009年的国家财政部及香港银行在内地的附属公司,并在2010年进一步扩大到跨国企业及国际金融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月14日,已发行的“点心债券”总额为660亿元人民币。

  记者了解到,投资者的需求是推动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快速扩大的主要原因。世界银行负责本次人民币债券发行项目的官员表示,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主要是因应市场的需求,有机构投资者透过投行向世行表达了认购世行发行的人民币债券的兴趣。而关多敏则进一步指出,香港人民币存款及贸易结算额的快速上升推动了“点心债券”的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发文允许中国企业进行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进一步催化了上述趋势。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持有类似看法。此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去年7月份开始,人民币的贸易结算量有了长足的进展。香港作为人民币贸易结算的中心,其人民币存款快速增长。根据香港金管局的最新数据,截至2010年11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环比大增29%至2796亿元。

  “在两三个月之前香港的人民币存款为2000亿元时,我曾预计4年之后人民币存款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而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估计人民币存款达到2万亿元的时间要早于此前的预期,可能在2013年就会实现目标。”马骏对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前景很乐观。

  尽管如此,关多敏认为,人民币债券市场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其发展的速度及可持续性将取决于仍在演化中的香港相关监管法规。

  关多敏表示,“点心债券”的发行机构及发行种类呈现出多样性,其中公司债券的期限为三年或更短,但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参与程度提高,进而推动二级市场发展,预计该市场的流动性将会越来越高。穆迪企业融资部副总裁刘汉权则认为,在人民币升值的憧憬下,投资者对高信贷评级发行人发行的债券感兴趣,“点心债券”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不过,当前市场的规模尚小,另外集资后企业如何将资金调回内地运用亦是关键问题。

  上述报告的第二作者——穆迪副总裁钟汶权看好“合成债券”的发展潜力。他预计,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将推动以美元结算的合成式人民币债券的需求。钟汶权说,“合成债券”作为一种境外融资渠道,可能比纯美元债券更受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等部分高收益债券发行人的青睐。到目前为止,纯美元债券是这些发行机构的主要境外融资途径。多数开发商的收入是人民币,但美元债务的实际借贷成本取决于清偿债务时的汇率。

  “合成式人民币债券可以使中国企业避免汇率风险,并在发行时将人民币未来升值预期的益处转移给投资者,从而锁定较低的借贷成本。”钟汶权说。此外,相对于将美元汇入内地,企业将其海外债券所募集的人民币汇入内地往往需要通过更繁复的政府审批,因此,钟汶权认为这也使“合成债券”比“点心债券”更有吸引力。(袁蓉君)

参与互动(0)
【编辑:秦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