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瓜子就是压岁钱
“哐当”一声,大年初五,贵阳市民48岁的张阿姨不慎将放瓜子的盘子碰倒在地,“哗啦啦”的声响瓜子瞬间落了一地。于是,张阿姨的回忆,也纷纷扰扰流淌开来。
张阿姨的老家在农村,家里共有兄弟姐妹5人。和许多当时的农村家庭一样,家庭条件都不如人意。常常是上顿吃红薯米饭,下顿吃包谷米饭。能吃上满满一碗白米饭,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对于过年的期盼,那更是可想而知了。
由于在家排行老四,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张阿姨只能穿姐姐们的旧衣服。过年穿新衣,成了她想也不敢想的梦。
但是,就算不能穿新衣,对于农村孩子单调乏味的“吃”生活来说,能剥上一阵花生瓜子,那也是相当有诱惑力。
7岁那年,母亲早已将年货置办好,为了防止几个小孩子偷嘴,还特意藏在了阁楼上。但这一切,却没能逃过张阿姨的眼睛。
大年三十清早,给长辈拜年时,母亲给兄弟姐妹们一人分了一点儿瓜子花生,就当作“压岁”了。
但很快,几个小孩子的兜里空了,就只剩下了一地乱七八糟的瓜子壳。小孩子嘴馋啊,年幼的张阿姨就想起了阁楼里的瓜子。
趁着人多,她偷偷溜进了阁楼。揭开坛子的盖子时,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一不小心,坛子盖没拿稳,还碰着坛子响了一下,吓得小姑娘连忙捂住坛子生怕再弄出什么响动来。
最终,小姑娘胆战心惊地将衣服的2个荷包装得满满的。悄悄摸摸出了院坝,就在她忘乎所以地和小伙伴们嬉闹时,刚一蹦,“哗啦啦”地瓜子便掉了一地,引来大伙的一阵哄抢。
小姑娘一时愣住了,半天没反应过来。就这样,辛辛苦苦“偷”来的瓜子,轻易地被一扫而光。
“小时候,瓜子就等于现在的压岁钱。”张阿姨笑着一边给还在读大学的儿子发着压岁钱,一边感慨地说。而那一段关于“偷”瓜子的美好时光,已然沉淀在了她的回忆里。
70后——一沓沓的块块钱
那时候,大人们为了哄小孩子开心,特地把大票兑换成崭新的一角两角、一元两元的小面额。所以,每次拿到压岁钱,总觉得厚厚的一摞非常多。这是在平坝县水利局工作的32岁的余国伟童年里,对于压岁钱最深刻的印象。
回忆起小时候拿压岁钱,余国伟觉得是自己和同龄小伙伴一年当中最渴望的时刻。
只要还没工作,在大人眼里就还是孩子,就还能拿压岁钱。22岁之前,余国伟年年都能得到长辈们发的压岁钱,虽然数目不多,但心情还是很激动。每年,大家都盼着过年快点到来,压岁钱,成为了小孩子心中最有诱惑力的惦记。
“记忆中压岁钱最少是50元,最多是100元,收到压岁钱时,那个乐呀,那个爽呀,那个激动劲儿啊,直到现在,我都无法用语言描述那种幸福的感觉!虽然以今天的标准来看钱不算多,但对当时小小的我而言,简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压岁钱发下来,买点鞭炮放、再买点糖吃,就花得差不多了。”余国伟说,经常大年还没过完,压岁钱就所剩无几了,很少有同龄的男孩子们能将压岁钱存下来。
对70年代出身的余国伟而言,每年过年拿到手上的那一张张印着精美图案的钞票,就像一张张镶嵌着记忆芯片的信息卡,把有关童年时代的美好记忆都存储在里面。
如今,已为人父的他,也会在过年时给90年代出生的女儿和侄儿侄女们发压岁钱。但和自己小时候得压岁钱时的高兴劲比起来,他发现如今的娃娃们对压岁钱的期盼值越来越低了,“生活条件好了,过年再也不是唯一可以拿到压岁红包的时候了。”越是这样,他越是怀念起得钱不多的儿童时代。
80后——挪用弟弟的压岁钱
除夕夜,吃过年夜饭后,凯里市在某企业上班的27岁的凌小姐给弟弟封了一个500块钱的红包。“姐,这算是利息吗?”正在贵州大学读大二的弟弟俏皮地问。一句话,把凌小姐的思绪拉回了青葱年少时。
那时,凌小姐上小学5年级,正是会花钱爱花钱的年纪。而弟弟才5岁,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和很多出生于80年代的小孩子一样,家境一般的姐弟俩总数着指头盼过年,然后就可以穿漂亮的新衣和领压岁钱。
那年,除了被父母“没收”了大头之外,凌小姐和弟弟手里还各剩下180块钱。在父母的安排下,姐弟俩的压岁钱全部存进了银行,存折由本人保管。
看着红艳艳的存折上正正规规的自己的大名,姐弟俩觉得很有成就感,有事没事总拿着存折在家里晃悠。
当时,在银行取钱,是“凭折取款”,而不是凭密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到3个月,凌小姐把属于自己的那份钱全给花光了。
渐渐地,好吃零食,爱买玩具的凌小姐开始为没有钱花而纠结。小小的姑娘想破了脑袋,终于打起了弟弟的主意。
不知道弟弟把存折藏在哪里,小姑娘只好动起了脑筋。先是再也不跟弟弟吵架打架,再是不定时地给弟弟买各种零食。慢慢地,小家伙上了当,觉得姐姐对自己越来越不错。
某天,看着弟弟欢快地嚼着饼干时,小姑娘终于开了口,问弟弟的存折上还有钱不。小家伙不明就里,屁颠屁颠地把存折拿了出来炫耀。小姑娘眨巴着眼睛,说,我们一块取出来买糖吃吧。
小家伙歪着脑袋想了想,大概想着白吃白喝姐姐的东西这么久,自己不该这么小气,竟然同意了。
“当时,以为取钱的人得是存折上的名字,我还带着远远没有银行柜台高的弟弟去取钱”,想起这一幕,凌小姐现在还忍俊不禁。
90后——为iphone“跑业务”
刚从幺姑妈家拜完年出来,我20岁的表弟小金就开始盘算起幺姑妈给的压岁钱,“一百、两百、三百……离iphone还差2千多元嘞,抓紧点,争取大年初七前完成任务目标”。
他拿出自己的“账本”在幺姑妈名字旁打上勾并注明所得压岁钱的数目,同时也记录了今天的“业务”行程安排:上午去干妈和大伯家、下午去幺姑妈和二舅家。“你还真是有才,账本都准备好了”,我说。“这么多年,我就‘财’这一回而已了,主要遇到一个不得不存钱买的东西”,他说。对于一直衣食无忧的他,能为买一个手机而存钱我还是感到比较惊讶的。
在和二舅预约好以后,他来到超市买了2条香烟和一些水果,总共支出了400多元。支出成本一半来自父母,一半自己掏,但他知道这绝对不是个亏本的“生意”。从小他就受到二舅的疼爱,二舅在压岁钱方面又很迷信数字,每年给他的压岁钱都是888元,就这样提着大包小包的拜年礼来到了二舅家。晚饭过后,二舅将一个厚实的红包递给了小金,因为参加工作的原因,我从今年开始就再也享受不到春节家人给的各种“福利”了,我是羡慕又嫉妒啊。
从二舅家出来后,麻利地掏出红包数了一遍,“老价钱”,哼着小曲在“账本”二舅处划了一个勾。走着,他突然问了我一句:“老哥,你工作了,一点都不厚道,咋个也应该表示表示嘛,不拿个两百、三百,五十、一百也要拿嘛。”他阴笑着对我说。“你还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你的拜年礼我都没收到,为啥要给你啊?”我反问。他立即摸出一支烟递上,“这是小弟给你的拜年礼,请笑纳!”。我顿时无语,不得不从干瘪的钱包里抽出一张一百元递给他。谁叫咱工作了呢。 00后——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相对于较腼腆的70后、80后小孩而言,如今的孩子,常常可以大大方方地将这8个字说出来。这不仅源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也说明大家的观念渐渐起了变化。
2000年以后出生的小孩,他们大的10来岁,小的才几岁,是红包的最大受益者。不过,可能不少孩子都还不懂压岁钱是什么。
小语今年3岁半,在上幼儿园,平时根本没机会接触到钱。因为爸爸妈妈什么都给准备好了。可是到了过年,这不,小家伙一样还是懂得要压岁钱了。
大年三十那天,小语去外婆家拜年,一进门,机灵的小语就说起了一连串的祝福话,什么恭喜发财啊,心想事成啊。说完后,大眼睛还盯着外婆的手滴溜溜地转。
外婆当然知道小家伙的心思,但故意装着不明白。这下,小语可急了,眉头开始微微皱了起来,小嘴儿也嘟了起来。
外婆被逗笑了,乐呵呵地叫小语亲自己一口,才发了一个红包。小语拿着红包,笑滋滋地跑开了,连谢谢都忘了说。
小语的妈妈说:“小语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学会要压岁钱的,现在的孩子很聪明,看着大人在干什么都能明白。”
小语要了压岁钱,却不自己拿着,主动交给了妈妈。小语的妈妈说:“每年的压岁钱,小语都会交给我,我就给她存着。等她大了,压岁钱会让她自己管理。慢慢锻炼她的理财能力,”
⊙编辑手记
年幼时,掰着指头数呀数,好不容易才盼来过年时鞭炮噼里啪啦响,才盼来红包欢天喜地拿。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但记忆里,从前对压岁钱的渴望,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加弥足珍贵起来。那些和压岁钱有关的日子,在我们的心里,始终,就像外婆哼的小童谣,被放在最柔软最温暖的角落。
不同的年代,关于压岁钱的不同故事,会不会让你会心一笑?
参与互动(0) | 【编辑:曹文萱】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