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公共债务或超越GDP3倍 日本陷入债务危机

2011年02月14日 17:02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电影《日本沉没》是日本人长期以来危机意识的再现。但有意思的是,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似乎只关注领土、资源等比较“实在”的东西,对于可能超过GDP近3倍的公共债务,IMF是力尽责任,频频提醒,倒是日本人自己有些熟视无睹。当然,债务凶猛的并非日本一国,如今欧洲摇摇欲坠,美国死撑印钞,那么日本呢?

  217%、232%、277%,这是日本在2009年、2012年以及2016年,其公共债务相对于其名义GDP的占比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掌握的数据,日本正陷入1875年以来最严峻的债务危机。

  其实不仅仅是日本,包括美国、欧洲各国在内的发达经济体都面临着债务问题的严峻威胁。“而在这些国家经济无根本起色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削减开支则可能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日本:最烂的“苹果”

  欧洲诸国的债务问题已然成为威胁欧洲经济的不定时炸弹,谁都无法确定它是否终将爆炸以及将于何时被引爆。而如果说,世人对于欧元区始终无解的债务问题已经习以为常的话;那么,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大多数人,对于美国不断高企的债务,似乎也已经麻木不仁了。此前,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曾发布报告指出,对于美国2011年预算赤字的预期上调40%,达到创纪录的1.5万亿美元。

  不过,相较于欧洲诸国以及美国,日本却仍是最烂的那颗苹果。根据日本财务省于2月10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日本的国家债务余额已高达919万亿日元,比去年9月公布的数据增加约10万亿,日本国民的人均债务负担已增至721万日元。IMF预测,日本若以现有的债务增加速度持续下去,2016年的公共债务率将高达277%,日本将成为发达国家历史上财政状况最恶化的国家。

  陷阱:债务越积越多

  “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在经济陷入低谷之时,都习惯按照封闭经济的逻辑来挽救经济,即试图通过政府先期大量投入资金来刺激经济,然后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偿还政府此前的投入。然而,在当前世界开放经济的环境下,政府所有宽松的刺激措施并没有那么的有效。而政府继续借债投入大量资金。”孙立坚指出,“由此,在如此循环往复的流动性陷阱下,政府的公共债务则不断累积。”

  三菱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武田洋子指出:“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名义增长率提高,税收增加,债务负担会得到缓和,但日本目前无法摆脱通货紧缩,财政状况的继续恶化恐怕将不可避免。”

  在多个国家陷入重重债务的包围下,IMF频频对美国、日本等国家提出警告及解决债务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国际评级机构在频频针对欧洲几个国家“发威”之后,近期把矛头对准了日本。日前,标准普尔将日本的主权信用评级从AA降至AA-,该评级机构称,日本的债务问题会继续受到国内通货紧缩的打压,而老龄化将使财政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不明朗的政治局面会削弱日本政府解决债务危机的能力。

  减负:裤腰勒紧何处

  尽管导致发达国家债台高筑的原因可能大同小异,而他们在面对各自的债务之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则并不相同。欧洲各国在债务危机的步步紧逼之下,痛苦地勒紧裤腰带以削减财政赤字;而美国则采取开动印钞机的方式,继续寄望于经济高速增长来为庞大的债务埋单。

  “其实,根本解决债务的方式是,激活企业的创造力与生产力,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并不能说美国当前持续投入力图刺激经济的方式是完全不对的。”然而,孙立坚进而指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不是短时间内能轻易找到的,可能需要5年、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因此,尽管靠政府减少用钱的方式来降低赤字无法根本解决债务问题,但是采用财政紧缩的方式则是不得不为的举措。”

  “关键在于政府的裤腰带该勒紧在何处。首先,必须强而有力地减少政府部门的开销,政府官员的高薪必须进行改革,政府的冗员必须裁掉等等。另外,对于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的支出必须量力而行,尽管这可能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社会福利的提升只有在经济繁荣之时才能得到切实的落实,没有经济的增长,各方面的社会问题都是无法得到有效平衡的。”同时,在孙立坚看来,“政府真正不能减少的开支则是对于企业的扶持,政府应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实体经济部门,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及生产力。”(国际金融报记者 付碧莲)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