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建行行长张建国:致力于打造核心竞争力

2011年02月17日 10:14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经历了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十一五”时期之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十二五”期间,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近年来,通过对资产剥离、财务重组、国家注资等一系列改革,国有商业银行都已成为业绩优良的上市银行。作为率先在四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首家上市的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在深化股份制改革方面起到了怎样的示范作用?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走进“十二五”?如何看待“十二五”时期银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

  在张建国调任建行的时候,建行董事会认为张建国长期在商业银行工作,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是建行管理团队的合适领导人选。的确,张建国曾长期在中国工商银行工作,出任过国际业务部总经理等多个职位,后又在交通银行任副董事长兼行长。应该说,这样的经历是他作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领导人的宝贵经验,也使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认识颇有心得。

  记者:2005年10月27日,股票代号为0939的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市场挂牌上市。这一天,不仅仅是对建行,对我国其他的国有商业银行,对整个中国银行业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建行股改上市,起到了什么样的示范作用?

  张建国:事实证明,中央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没有股改就没有今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大好形势。5年多后的今天,建行用这样一组数据印证了几年来股改取得的巨大成果:

  资产规模突破10万亿元。建行资产总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截至2010年9月30日,资产规模达到10.58万亿元,是2005年末的2.3倍;客户贷款和垫款净额53680.23亿元,是2005年末的2.2倍;负债总额达99545.56亿元,是2005年末的2.3倍。不良贷款率1.14%,比2005年末下降2.7个百分点。

  纵观建行业务发展过程,资产规模达到1万亿元用了39年,突破5万亿元用了13年,而超越10万亿元仅用了4年。可以说,建行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率先上市5年来,发生了历史性重大变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赢得了境内外投资者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仅在去年,《银行家》(英国)、《亚洲金融》、《财资》等世界著名媒体均把“年度中国最佳银行”称号授予建行。建行在《财富》“全球上市公司500强”的排名5年内前进了200位,位居116名。

  同时,资产回报率继续保持同业领先。由于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且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减少,2010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106.4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达28.41%。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年化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分别为1.46%和24.87%,继续保持同业领先水平。利息净收入达1821.8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10%。净利差为2.35%,净利息收益率为2.45%,分别较上年同期上升0.05和0.04个百分点。

  另外,建行重视股东利益,注重与股东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持续改进投资者关系的日常管理,针对不同的投资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差异化交流与沟通;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率先在全系统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积极履行企业公民责任,上市以来,建行投入公益项目超过6亿元,其中向西部地区捐款近3.6亿元。去年以来,建行共向社会捐赠9200多万元,支持抗灾救灾,教育、文化、医疗、环境保护和经济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等。

  这样的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尤其显得珍贵。

  记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是中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适应新形势发展、应对各种挑战所谋划出的战略思想。您如何看待“十二五”时期银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张建国:首先,“十二五”规划为银行业务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为银行业务的快速扩张提供了良好机遇。银行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业,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和国家财政、企业利润以及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无论是白领阶层还是普通民众,他们对银行业务的需求都会明显增加,可以说,“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要把握住,利用好。其次,拓展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为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仍会快速发展。无论是对外贸易、对外投资、FDI、QFII还是国际旅游人数的快速增长,都需要银行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外币存款、贷款、国际结算、贸易融资、结售汇、外汇理财等外汇业务收入将有较大发展潜力。这对改善银行收入结构,提高外汇业务收入占比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为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提供了机遇。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就业人数增加、消费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对居民存贷款业务、个人结算业务、个人理财业务、银行卡业务,都将有较大发展潜力。

  当然,“十二五”期间银行业发展也面临极大的挑战。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波动将对银行业务产生重大影响。一是从近期经济数据看,还不能认为通胀压力得到显著缓解。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关键时期,宏观调控将会伴随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宏观经济周期、社会资金供需、资本市场发展变化等都会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产生重大影响。二是社会融资格局变化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重大影响。随着直接融资比重大幅度提高,企业发行股票、债券或其它信托计划筹集资金对银行贷款需求增长是一种强大冲击,也意味着商业银行寻求更好的信贷需求项目难度将会增大,这对多年来一直主要靠利差盈利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三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是一种挑战。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大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力度,这都将涉及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问题。四是提高竞争能力是银行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引入战略投资者、转变机制、强化管理等措施,国有商业银行财务效益明显提高,但银行业的内在素质和核心竞争能力还存在亟待提高问题。从竞争力看,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开发和建设大多数是引进和借鉴;盈利能力脆弱,盈利对利差依赖过大,中间业务收入比重较小,宏观环境的变化对盈利影响较大;科技竞争力不够,科技对银行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支撑有待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不强,特别是对各类风险的提前识别、计量、预警不够,对风险防范和处置的措施还不多;人力资源优势也不突出,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如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理财规划、客户关系、资金交易、市场研究等等专门人才还很缺乏;另外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都是银行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记者: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第一年,国际国内形势仍复杂纷繁,银行业将在其中发挥哪些重要作用?建行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哪些?

  张建国:目前,全球经济依然在复苏的通道之内,国际金融体系修复也取得进展,但去年三季度随着大多数国家刺激经济政策效应逐渐消减,全球经济增速出现明显放慢迹象。尤其是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后,使得本已经从金融危机中逐步稳定下来的全球金融市场掀起了新一轮的动荡。特别是去年底爱尔兰债务危机后,使大家对欧元区的经济复苏前景感到忧虑,而美国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的波动性。而由于国家间、地区间经济增长不平衡更加严重,全球各国在复苏经济政策的协调运作上出现较大分歧,发达国家实施紧缩财政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新兴市场国家宏观调控将更为倾向于加息与资本管制并用的政策措施,以对抗通货膨胀和国际游资涌入的压力,这使得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2011年,随着发达国家财政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和新兴市场国家不断收紧货币政策,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将进一步下降,经济复苏步伐会有所放缓。

  2011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经济转型将进入深化阶段,其中收入分配政策调整推进消费持续升级,新型城镇化带动房地产相关行业持续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行业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2011年宏观调控确定了“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基调,也已经采取了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它行政和法律手段等调控措施,相信物价水平最终会稳定下来。

  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又赶上信息化的前期,金融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而银行业又是金融业的主体。全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一刻也离不开货币的支付结算,离不开银行。在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协调健康发展方面银行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11年,建行全行将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银行发展方式转变,通过银行发展方式的转变支持、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真正实现科学发展。一是要加快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二是继续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及民生改善方面的金融服务力度。三是要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在稳健经营中提高资产质量。四是抓住机遇,在改革开放中加快发展。记者 孙凌燕  程瑞华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