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近期短期理财产品的热销,多家银行理财师认为,这主要是受不断高企的通胀预期带来的年内多次加息可能性造成的。
有学者坦率指出,短期理财的热发背后反映的问题是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的缺失。
记者薛亮某网站提供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月10日到15日的一周时间内,中资银行发行的62款理财产品中,投资期限超过6个月的仅有20款,已经远超去年全年短期产品发行数占比超过半数的比例。从金融危机开始的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在今年正在延续,且趋势更加明显。那么,什么是银行热衷发行短期、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原因?对于银行理财业务来说,这种趋势是否正常?会否对银行理财业务产生影响?
多因素助推短期理财产品走俏
对于近期短期理财产品的热销,多家银行理财师认为,这主要是不断高企的通胀预期带来的年内多次加息可能性造成的。虽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5%以上,仅为4.9%,但市场普遍反应冷淡。
长城证券等多家机构均分析认为,一方面,4.9%与5.1%并没有实质差距;另一方面,1月CPI虽低于预期,但仍处高位。如果细分CPI各项来看,全年的通胀压力仍然不容小视。尤其是从更明显反映通胀压力的非食品项价格来看,同比增速连续四个月上涨,而其中居住价格的上涨更是远远超出非食品项的平均涨幅。从各地情况看,北京等主要城市的CPI增幅也在持续,部分城市CPI已经处于历史高位。
此外,节假日的季节性因素也是短期产品增多的原因。银联信分析师高菲认为:假日理财产品只是一个噱头,实质上的目标是要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来争取投资者手中的资金。
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4万亿元,同比下降25%,低于此前市场1.2万亿元左右的预测。根据往年经验,由于一季度的信贷投放对商业银行业绩的贡献度较大,是商业银行放贷冲动最大的时段。贷款处于高位也从侧面印证了银行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是为了缓解自身存贷比压力的说法。
变相揽储银行仍上调短期理财产品收益
随着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不少投资者已经发现了理财产品的规律:每到年末,各银行总会推出期限很短,但收益超高的理财产品。不少评论都认为这其实就是“变相揽储”。曾经盛行一时的“高息揽储”行为被银监会严厉制止之后,目前央行设有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银行给予储户高利率“高息揽储”已经不太可能再次出现。但是,银行存款压力仍在。于是,“绕道”理财,吸收存款实为各银行无奈之选。
工行日前公布,该行7天滚动超短期产品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由原来的1.65%上调至1.75%,上调幅度为0.1个百分点。同期,建行超短期产品“天天大丰收”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45%,加息后上调至1.65%,上调幅度为0.2个百分点。该行“周周大丰收”各期限产品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在加息后均上调了0.1个百分点。此外,光大、浦发也宣布几款1~3个月期理财产品上调预期收益率。
市场分析普遍认为,这是银行为了应对央行多次加息采取的举措。上述调高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公告均发布于人民银行宣布加息之后,其中反应最灵敏的是期限为1天和7天的超短期产品。但银联信分析师高菲在内的多位人士都认为,存贷比是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现阶段,商业银行都是通过提高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方式来变相揽储,并且,从各家发行产品的预期收益情况就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窘迫。
加息之后,银行存款利率获得提升,按说应该减轻银行的存贷比压力,但银行仍必须相应提高理财收益。一方面,银行理财市场发展迅速,银行转型个人业务很大程度上依赖理财业务的突破。记者亲身走访的银行网点销售情况显示,只有部分老年客户还在坚定选择定期存款投资,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放弃存款转投理财,而提供类似理财产品的银行选择众多,不提高收益率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着银行存款的流失。
“为谁理财”银行理财目的争论还将继续
短期理财产品的集中发行到底有没有风险?从投资者的收益角度讲,确实影响有限。高菲认为:“基本上这种短期、超短期的理财产品没有特别大的风险,只是一些产品的收益类型为非保本浮动型或保本浮动型,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跟投资者保证的预期收益,就不一定会达到。再有就是在投资外币市场时要注意汇率的变动可能带来的波动。”
但如果说银行发行短期理财产品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缓解存贷比压力的话,银行不会同意。某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相关人士认为,这其实是“双赢”。他表示:“当然,不能否认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在客观上起到了增加银行存款的作用,但应该看到这也促进了银行理财业务的推进,有利于投资者获得理想收益和商业银行整体转型的战略。”
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银监会早在2005年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之时,就曾提出理财业务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较为单一的存贷款业务结构,有利于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和监管。
即使这样,有学者坦率指出,短期理财的热发背后反映的问题是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的缺失。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副主任王增武就向记者坦率地表示:“其实从去年理财业务整体发展情况看就已经出现了这种由于监管缺失带来的创新力缺失。”他认为,虽然去年理财整体业务规模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是从发行情况看,真正从创新角度为理财业务带来变革的产品几乎没有,理财业务实质上“停滞不前”,而适度监管有推动业务创新的作用。
王增武进一步表示,银行理财业务实质上是有充当利率市场化的前期准备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理财业务创新力缺乏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商业银行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不清。银行理财业务到底是委托代理还是信托或者是其他关系,一直没有得到监管和立法机构的清楚解释。其次,更重要的是理财产品本身的法理基础缺失。这就造成了理财产品没有法律定位的尴尬局面。
参与互动(0) | 【编辑:曹文萱】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