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地方债危险加剧 城投债风险将集中释放

2011年02月25日 13:1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日,经济参考报报道称,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城投债发行数量近40支,融资逾600亿。专家估计,到2011年末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将至12.5万亿元左右。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也与近日发布地方债报告,报告预测,2011年到2013年期间,大量地方债将进入还款期,城投债风险将集中爆发,今后两年内地方债务积累仍然会维持在很高水平。

  地方投资加剧地方债风险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发现,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约相当于GDP的16.5%。一些地方性融资平台的负债率甚至高达94%,有的地方甚至高达400%。而国际上平均为80%至120%。

  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研究负责人李刚近日表示,今年即是政府换届年,又是“十二五”规划开局年,各个地方的“十二五”规划和2011年经济增长目标来看都是非常高,很少低于10%。

  还有专家表示,地方债的高风险还在于,地方政府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都有继续做大GDP的强烈冲动。

  一些地方政府借“十二五”开局大量举债来盲目扩大投资规模,进而乱铺摊子,乱上项目,乱搞攀比,从而造成新的重复建设,造成新的投资浪费,带来新的投资风险,给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埋下风险和隐患。

  地方投资的增长是不是也导致了地方债数量的增加?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债的数量不一定增长,地方隐性债务需要关注,地方融资平台是其主要部分。贾康在去年就曾经提出防范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十二字”方针,即“治存量,开前门,关后门,修围墙”。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的报告认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绝大部分为中长期贷款,数据显示,54%的贷款期限在5年以上,从贷款期限来看,2011年到2013年将是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集中到期时间。

  贾康强调,地方债局部风险有爆发的可能。“目前,以各种变相形式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形式发行的地方债没有纳入到地方预算,举债资金使用的预算约束不到位,透明度和规范性都不足,都容易酿成风险。”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综合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刘军民说。

  城投债面临风险加剧

  在地方债务中,城投债作为一种以公司债形式发行的准市政债是解决地方政府项目资金缺口的一种重要手段。

  据不完全统计,2010城投债发行数量近40只,融资逾600亿。

  李刚表示,从金融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城投债会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据了解,2008年我国发行了18只城投债融资约318亿元,2009年在扩大投资的政策激励下一发不可收拾,发行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78只,融资高达1017亿元,尽管2010年由于通胀加剧信用膨胀得以抑制,但发行数量仍达到了近40只融资约600多亿元。

  城投债期限一般为中期债券,都在5年期以上10年期以下,附息利率类型一般为累进利率。十二五时期将是城投债集中偿还时期,未来货币政策有宽松走向稳健甚至收紧,城投债面临的风险也将会加大。

  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信息研究部研究员王宇表示,城投债面临的风险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城投债项目的风险,在过去几年随着地方政府急于推进城镇化进程,随着今后信用环境趋紧,项目的现金流持续性减弱,这为未来的项目还款埋下陷阱。二是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降低会加大城投债还款的风险。

  监管部门正着手分散风险

  今年初,国家审计署称按照中央要求,今年将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摸底审计,摸清规模和结构,反映问题和成因,分析风险和责任,防止地方借“十二五”开局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形成新的浪费和风险。

  早在去年6月,国务院便专门发布《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并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近日表示,当前,监管部门正着手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进行分类管理,这有利于规范现有债务,能够起到缓解债务风险的压力。另外,这种加强监管的举措还有利于抑制地方政府无度举债的行为。

  有专家表示,针对目前地方存量债务较大,而地方政府偿还能力较弱的矛盾,应该在摸底的过程中帮助和督促地方政府抓紧建立地方财政的偿债机制。同时,将降低政府负债率列入到政府官员的业绩考核指标中去,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同时,要从体制入手,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财政收入来源相对单一现状。

  贾康表示,由中央为地方代发地方债的融资形式比较阳光和规范,以此来置换、替代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挥地方债的作用,还能够控制负债风险。驻京记者 吕天玲 实习生 张爱存 赵洁琼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