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债券: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典型代表

2011年03月10日 14:04 来源:中国证劵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金融自由化加快,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价格波动明显加大,在规避风险、监管和税收等动机的刺激下,金融创新不断,债券市场也推陈出新。

  当时,由于日本、德国经济地位提升,美国资金不断外流,美国政府抛出了“利息平衡税”和限制境内机构对国外贷款额度等政策措施。这使得许多贸易盈余国尤其是石油出口国积累了大量石油美元,急需开辟投资渠道。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在美国境外发行美元债券,逐渐形成了欧洲债券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欧洲债券市场主体是美元债券和日元债券为主的离岸债券市场,交易一般由银行协助完成,没有官方纪录,因而可以达到避税和规避监管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通胀风险的加剧打破了债券必须是固定收益的传统思维,市场上首次出现了浮动利率债券,其基准利率一般是伦敦同业拆借利率。

  几乎在同时,通胀风险加剧和利率攀升也使得美欧银行体系出现“脱媒”现象,即金融机构产品不能弥补通货膨胀损失,银行储蓄资金被大量提取,银行面临流动性不足难题。

  为缓解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不足,政府决定启动并搞活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为住房业发展和复兴开辟一条资金来源的新途径,在资本市场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由此发端。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产业大规模调整,企业并购重组日益增多,非营业性资金需求大幅增加,杠杆收购开始涌现,金融市场对此做出反应,早期少人问津的垃圾债券(即高风险高收益债券)急剧膨胀,迅速达到鼎盛时期。整个80年代,美国各公司发行垃圾债券1700多亿美元,其中仅有“垃圾债券之王”称号的德崇证券公司就发行了800亿美元。

  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定息收益部主管——刘勇:

  20世纪80年代垃圾债券在美国风行一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当时美国大规模产业调整,股市无法满足企业并购重组所需的庞大资金;二是金融管制放松,对有价证券发行人的审查和管理并不严格,造成垃圾债券出笼;三是杠杆收购被广泛运用;四是投资者对经济前景乐观,更多关注高收益,而忽视了与之同在的风险。

  在各种债券当中,处在创新前沿的当属公司债券。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公司债涌现出许多新品种。按债券是否可以提前赎回,公司债券分为可提前赎回债券和不可提前赎回债券,前者在到期前,发行公司有权定期或随时购回全部或部分债券;按发行人是否给予投资者选择权,可分为附有选择权的公司债和不附有选择权的债券,前者给予债券持有人可以转换为公司股票或购买按照约定的公司股票的权利。

  从某种角度而言,债券市场发展历程也是一部制度创新史。为方便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同时减少拥有高信誉的发行人的筹资成本,现在各国通常都建立了债券评级制度,即债券公开发行时须进行信用评级,上市后或柜台交易时须进行持续的信用评级。目前,国际主要的评级机构包括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等。值得注意的是,某个公司或者国家的评级不是一成不变的,评级公司会根据国内外宏观经济状况、行业发展、公司成长等因素对评级做出相应调整。

  历史车轮行进至今,债券市场已经形成了发行人多样化、产品多层次、投资者多范围的市场体系,债券也成为全球投资者重要的投资工具。

  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基金部副总监——袁伟荣:

  作为能分散投资风险的一个较安全的投资工具,债券是稳健型投资者的选择之一。但在带来收益的同时,投资者也必须留意可能的风险。

  债券投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价格的风险。比如说,买进一种债券后,受供求关系及其他预期的影响,债券价格实际上会每天波动。二是违约风险。发行债券的公司不能按时支付债券利息或偿还本金,给投资者带来损失。三是购买力风险,指由于通胀而使货币购买力下降所引起的风险。通胀期间,投资者的实际利率应是票面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四是利率风险。利率是影响债券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利率提高,债券价格就降低,此时便存在风险。五是流动性不足风险,是指投资者在短期内无法以合理价格出售债券的风险。

  2008年,一场由不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这场危机中,证券经营机构因为诚信问题而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对证券评级机构所作的信用评级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也引起了人们的质疑。

  与所有投资品一样,债券也不是绝对安全和无风险的。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加强债券知识学习,尤其是把握债券投资风险点,无疑是投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上海证券交易所投资者教育专栏——蓝色梦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