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居民理财意识日益增强,在购买种类繁多的理财产品,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实际收益相对于预期收益相差较大,或产品玩的文字游戏让人眼花缭乱,真正要做到理性明辨产品、谨慎选择其实不难。
理财产品并非“说到做到”
1、中信理财:原油类产品实际收益与预期相差大
据媒体报道,2011年到期的挂钩石油类结构性产品预期收益不高,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差也较大。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显示,中信理财之“智赢六号”石油联系理财产品A款,到期年化收益率1.73%,预期收益率为8.25%;中信理财之“智赢六号”石油联系理财产品B款,到期年化收益率1.57%,预期收益率为7.5%。
2、平安证券:“年年红”其实“年年亏”
一些市民甚至认为,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一定是包赚不赔的,对集合理财产品(券商把社会上零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家进行管理)宣传的投资理念、分红收益等深信不疑。
然而,平安证券近日发布的一则《公告》或许能让人们对集合理财产品多一些理性认识。“年年红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已于今年3月7日到期终止。“年年红”其实“年年亏”,自成立那天起,其业绩就一直处在亏损状态,且在此后的三年内从未超过1元,最终以0.6037元的净值惨淡清盘,投资者亏损39.63%。当年发行时,平安证券在《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说明书》中对于“投注目标”和“投资理念”的美好描述,都在三年后化作了泡影。
走出误区明明白白购买理财产品
1、理财产品“清算期”不给收益
据《沈阳晚报》报道,很多产品都要经历申购和赎回两个“清算期”,比如一款7天产品,是指从“起息日”到“到期日”共7天,但从客户交钱申购,到银行把本息打回账户中,差不多要花两周时间,无形当中就让实际收益大打折扣。沈阳多数银行表示,“申购清算期”资金按活期利息给付。但是,从“产品到期”至“资金到账”这三四天,是不产生利息的。
对于“赎回清算期”不计息,投资者多表示不能接受,希望银行取消霸王条款。
2、理财产品名称繁杂让人眼花缭乱
要想尽量避免金融消费过程中的纠纷,在消费过程中,自己多了解些专业知识,也是办法之一。多种收益率的表述常让市民眼花缭乱,那么,打算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就得把以下几个概念弄清楚了:“预期年化收益率”、“年化收益率”、“最高预期收益率”。
概念解读:“年化收益率”就是一整年的收益率,这是肯定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是指一整年可能会达到的收益率,是不确定的。“最高预期收益率”是指一整年最高的收益率,也是不确定的。相关人士表示,以上三种说法的“年化收益率”实际上都是把当前收益率,例如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等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是一种理论收益率,并不是真正的已取得的收益率。
3、提醒:银保“变身”有欺骗性
目前仍有不少销售人员在推荐银行保险产品时不提“保险”二字,只说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一些老年人因为过于信赖银行,误将银保当成理财产品买回家,等到需要用钱时才发现这笔钱要在保险公司存放10年甚至20年,提前支取损失惨重,如果是期缴产品,以后每年还要继续缴费。
对于遭遇销售误导“被保险”,业内人士建议在签名时一定要慎重阅读条款,同时可以利用犹豫期免费退保。一般长期人身保险产品都设有犹豫期,犹豫期是从投保人收到保单并书面签收之日起10日内的一段时期。
大众青睐的理财品种
1、低风险基金畅销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居民之所以喜欢把钱存放在银行,主要是为了求稳、安全,但是现在存款仍然存在着负利率现象。因此,保本基金等低风险基金符合居民所要求的安全、稳定。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特别是年收益率在4%~7%的理财产品,特别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低风险基金的热销充分说明,低风险基金例如保本基金和目前很多投资者的求稳避险的心态相契合。
2、信托理财产品持续受到市场欢迎
数据显示,2月份国内信托产品预期年收益率继续走高,平均收益率达8.64%。业内专家表示,在通胀影响下,高收益与灵活的投资方式,将为信托产品“加分”。从发行数量来看,信托公司发行产品的投资领域开始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