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国际副执行总裁、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长谢涌海亲眼见证了过去十年中资券商在香港不断发展成长的历程。他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经济的崛起呼唤中国自己的一流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将为中资券商在香港的发展带来黄金机遇,只要定位明确,采用科学的薪酬体制,中资券商有机会成长为令世界瞩目的一流投行。
中资券商改变香港证券业格局
中国证券报:中资券商近年加速来港扩张业务,目前这一群体的整体实力在香港400多家券商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谢涌海:香港目前有400多家券商,港交所每年根据市场占有率将这些券商划分为三组:交易额居前十四位为A组券商;第十五至六十五位为B组;六十五位以后的参与者归为C组。A组的14家券商市场份额占到了50%-55%,B组券商的市场份额大约为35%左右,C组小型券商的合计份额只有10%左右。
十年前,香港中资券商数量小、规模小,香港的券商基本以两类为主体,一类是高盛、摩根斯坦利等外资大行,一类是数量众多的香港本地小券商,后者的实力远远落后于前者。中资券商的到来,改变了香港证券市场的竞争格局,目前在香港的30家中资券商中,中银国际位列A组,其余大部分中资券商位列B组,至于C组,则主要是香港本地的小型券商。近两年来,中资券商在香港发展很快,不仅证券交易的市场份额在明显提升,投行业务也有很大进步,在去年的IPO项目中,绝大部分项目都有中资券商的参与。
中国证券报:中资券商来香港发展业务目前最大优势是什么,最大的劣势又在哪里?
谢涌海:中资券商在香港发展业务的优势很多。首先,这些中资券商的母公司都是内地的大型银行或者大券商,资本金十分雄厚,如果业务发展需要,母公司随时可以增资,它们在香港的发展不会像许多本地券商一样受到资本金规模的限制;其次,中资券商在内地和香港均有业务牌照,而且熟悉两地法规,在合规条件下,能够为客户提供便捷的跨境业务服务;此外,中资券商的母公司在内地都拥有广大的客户群,随着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来港投资的企业和个人会越来越多,他们一般会首选中资券商作为金融服务机构。
当然,中资券商的劣势也比较明显。第一,因为内地资本市场发展历史很短,与海外大券商相比,中资券商的海外经验明显不足,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第二,在能够提供的产品范围和创新能力方面,中资券商还远远落后于外资投行;第三,中资券商的人才整体素质不及外资投行,这可能与中资券商尚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有关。
找合适的人来做合适的事
中国证券报:目前来香港发展的内地券商大多数依赖经纪业务,但在投行这一业务上的市场份额偏低,远远落后于一线外资投行,中资券商如何才能提高在香港市场的投行实力?
谢涌海:投行业务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有了一流的人才,才会有一流的投资银行业务。投行业务能否发展壮大,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定位和薪酬机制。不少中资券商在明确战略定位后,通过薪酬机制的改革,采用与市场接近的薪酬激励机制,效果明显。一方面能招聘到符合要求的人才,特别是一些外资大投行的人才;另一方面也稳定了现有队伍,使人才流失率大大下降,更主要的是公司业绩快速增长。目前,在港的中资券商中不乏来自外资投行的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因此,中资券商要想在香港提升投行实力,首先必须有远大的目标,其次是必须有相应的薪酬机制,找合适的人来做合适的事,要敢于投入。如果你只能提供二流的薪酬激励,那肯定也只能吸引来二流的人才。当然,有远见的员工也会顾及其它优势而决定是否加入中资券商。
中国证券报:人民币国际化将给香港的中资券商带来怎样的机遇?
谢涌海:证券公司的发展与本国经济体的壮大息息相关,从过去几百年的世界金融史来看,国际主导货币在哪里,世界金融中心就在哪里,哪个国家的券商就能成为世界一流券商。在英镑作为世界货币时期,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英国的罗斯柴尔德银行是当时最牛的投行;在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后,世界金融中心换成了纽约,高盛、摩根斯坦利等美国投行成为世界一流投行。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保持7%-8%的高速增长,完全有可能逐渐成为国际投资货币和结算货币。在此过程中,香港将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这将为中资券商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仅以最简单的人民币IPO业务为例,中资券商比外资投行掌握更多的客户资源和信息,完全有希望在IPO业务方面突飞猛进。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中资券商可以在资本市场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而且中资券商在香港发展壮大后,可以借鉴香港的发展经验,建立欧、美和新兴市场等海外分支机构,拓展境外业务平台和客户,成为真正的国际一流投行。本报记者 钱杰 香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