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在充分肯定了“十一五”成绩的基础上,提出新一轮目标规划,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一新的方向与目标,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发展赋予了深远内涵,也开启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新篇章。在未来几年里,银行业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向导,配合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全面实施战略转型,积极服务于实体经济,走出一条差异化、集约化以及综合化经营之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日前,本报记者就银行战略转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记者:“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被提到了首位。这对于银行业来说,意味着哪些机遇?
郭田勇:为进一步扩大内需,提高国内消费水平,银行业应调整传统的信贷模式,推广差异化经营模式,为不同客户群提供不同的服务;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拓展消费金融供给渠道,开发多样化的消费金融产品,支持居民多样化消费融资需求的满足;同时,优化消费投资结构,提高中小企业信贷与服务力度。应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消费金融能够促进消费市场的发展,有效激发消费需求,尤其是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需求。而且消费金融本身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其快速发展能够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对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深远影响。作为消费金融的重要供给主体,银行业要充分挖掘消费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根据银行信贷规模以及风险管理的优势拓宽消费金融业务领域;在商业银行传统的消费金融领域,创新消费金融产品,简化贷款流程,提高服务水平,针对不同客户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规范信用卡业务,摈弃只追求发卡量的竞争模式,完善信用卡结算业务,加强风险管理。同时,银行业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积极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品,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也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建立独立的小企业绩效考核机制,给予一定的风险容忍度,整体考核资产质量,使之成为一种长效机制。
记者:“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银行业应该如何调整战略目标和方向?
郭田勇: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银行业的服务和支持,银行业应通过自身资金、信息以及技术优势,优化信贷结构,通过控制信贷流向来进行产业筛选,重点扶持国家发展的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加强服务业信贷支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在经济与金融之间形成良性的环流体系。在对各个产业调整的支持上,银行必须保证资源集中度以及使用效率,这就要求银行改变过去的粗放式经营模式,走向集约化经营道路,即在经营实践中坚持以效益为中心,重视各要素的优化配置。
第一,调整信贷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向质的提升转变。加大对优质行业的投入,包括对经营状况非常优异、现金流量充足、还款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大投入。对国家政策和监管要求明确限制或退出的行业进行严格管控,特别是已经被管理部门“点名”的行业或客户,环保或能耗不符合标准的项目等,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准入,存量贷款也要抓紧清理回收。
第二,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占领科技制高点,就是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业,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首要还体现在银行贷款,首先要制定适合其产业特点的信贷政策,针对不同发展阶段采取差异化信贷策略,提高对产业的分析能力,量身定做金融产品,进一步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成本。
第三,发展绿色金融,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积极介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产业,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等风险较大行业的信贷投放。其次是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创新能力。绿色金融多数涉及的是新兴领域,投资项目一般具有投资期限长,管理成本高的特点,银行对此要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并主动进行业务创新来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再次是要进一步放开和扩大银行业的综合经营范围。商业银行有必要把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综合经营和发展绿色金融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通过贷款、理财、担保、租赁、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市场。
记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将我国银行业置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来,金融创新的深入、资本市场的崛起以及外资银行的介入为银行业带来重重压力,而且未来银行业更是肩负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因而,完善自身经营管理,提高竞争力不仅是银行转型的核心,也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之举。银行业在结构调整中,应如何全力提升竞争力?
郭田勇:银行是各个行业资金血液的来源,也是各个产业关联的纽带,是实体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美国次贷危机中我们也看到银行出现问题会导致金融业运行不畅,以致实体经济遭遇重大冲击,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在新时期里,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银行首先要保持坚挺性,并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这样才能够提高服务经济的能力。因此,银行业未来要全力提升自身竞争力,进行综合性经营模式,积极探求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全面提升服务,同时完善自身风险控制,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擎天柱。
综合性经营,即混业经营,金融机构通过综合经营可以利用多样化经营所形成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效用来降低成本。在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本低、业务全、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银行混业经营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之下,我国银行业在中长期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积极拓展业务的多样性,逐步分散和化解累积的风险,探索混业经营的模式来分散风险。因此,银行业必须进行业务综合化改革,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从传统的银行业务工具和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的交叉处创造新的金融工具,大力开展债券发行承销、财务顾问、保理等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低价位的金融服务,提高业务竞争能力。
银行业也要创新经营模式,开拓中间业务领域,努力为实体经济服务。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需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通过多种综合经营方式,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对中间业务的支撑作用,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另一方面积极进行中间业务产品的研发和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敢于突破传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研究市场消费心理,分析市场发展趋势,提高投资银行、电子银行、银行保险、资产托管等新兴业务的占比,将西方商业银行中先进的创新工具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开发出符合中国消费特点的中间业务种类,开拓传统信贷业务之外的利润增长点,创造出具有较强稳定性的盈利模式和发展路径。
此外,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为此银行在混业经营、中间业务创新等转型时,更要保证自身的经营安全,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首先要继续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形成“三会一层”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其次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对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进行全面及客观的认识,在推行每项业务时,充分考虑各风险的大小及可能的后果,同时实现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差别化。第三是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和创新风险管理方法,一方面要努力按照《巴塞尔协议》中的去做,配合银监会的“腕骨(CARPALs)”监管要求,另一方面要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加强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记者 韩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