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美联储维持宽松货币政策 或加剧全球通胀

2011年04月29日 09:3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27日宣布,总计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将如期于今年6月30日结束,并维持现行联邦基金利率不变。而在美联储有史以来第一次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对美国货币政策何时“转向”也未明确表态。分析认为,美联储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基调将和全球其他国家的紧缩货币基调形成进一步反差,而这种货币政策的不一致将进一步加大全球性的通胀风险。特别是增大了中国等新兴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

  玄机

  美国货币政策转向时点仍不明朗

  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27日宣布,维持0-0.25%的现行联邦基金利率不变,总计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将如期于今年6月30日结束。

  美联储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决策会议后召开新闻发布会,伯南克在发布会上再次确认美国经济温和复苏态势,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持续增长,就业市场正在逐渐改善,但当前的失业率依旧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仍低迷不振。

  伯南克还表示,今年内美国的通胀仍将维持较低水平,美联储将密切关注通胀走势,但何时上调利率没有时间表。

  对于伯南克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表示,“这其实是对美国市场和美国政府作出了交代,伯南克在为美国市场递上一颗定心丸。”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的失业率已从去年11月份的9.8%降至今年3月份的8 .8%,美国工业生产等经济指标已经延续一年多的扩张态势;美联储当天公布的预测数据也下调了美国今年的失业率,预计今年失业率将位于8 .4%至8 .7%区间,低于1月份预测的8.8%至9.0%。美国商务部27日宣布,3月份的耐用品订单环比增长2.5%,高于此前经济学家的平均预测的1.9%。

  陈凤英表示“在美国经济慢慢走上复苏道路之时,伯南克想让美国人知道,虽然非常规量化宽松即将结束,但宽松货币政策依然不变,以此为市场的继续好转提供信心。”

  此外,“伯南克也是给正在为政府财政赤字愁眉不展的美国政府提个醒,美国经济复苏还很脆弱,财政收紧或许会为经济带来打击”,陈凤英说。伯南克在发布会上表示,美国长期面临公共债务高企的挑战,美国离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解决美国长期的财政可持续问题不能仅依靠短期的权宜之计,而需采取长期的应对之道。

  而面对美国货币政策何时“转向”的问题,伯南克没有明确表态,而是反复重申美联储将密切关注通胀形势。美联储27日公布的数据上调了美国全年的消费价格增幅,预计美国今年个人消费开支指数将增长2.1%至2.8%,大大超过1月份预测的1.3%至1.7%的区间。据统计,截至目前,美国的含铅汽油价格较去年上涨了26%。受油价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推动,3月美国消费价格指数上升0 .5%,升幅与2月份持平,继续保持2009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有分析认为,通胀因素可能拉低美国一季度的经济增速。

  但对于美联储究竟何时加息,各界看法不一。陈凤英认为,随着美国通胀率在逐渐走高,开始加息的时间或许就在2011下半年。而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M arkZandi此前在4月1日表示,美联储应该在2012年第一季度开始回归加息进程。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利率期货显示,美联储直到2012年上半年才会有加息动作。野村证券预期,美联储在6月末结束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后将停止扩张资产负债表,2012年底前上调政策利率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要到2013年才会加息。

  效应

  全球央行政策步调分化加剧通胀风险

  陈凤英分析称,伯南克的讲话也可看作是对其他各国做出一个交代。“伯南克在向世界表态,美国目前只能自保,没法顾及其他国家。”陈凤英表示。

  欧洲央行7日一如市场预期收紧货币政策,将指标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1 .25%,这也是欧洲央行自2008年7月以来首次升息,同时也是40年来欧洲央行首次抢先美联储升息。而包括中国央行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都进入了加息周期。

  花旗5月月度市场前瞻也认为,货币紧缩的政策将在新兴国家普遍展开;除非面临新的下行风险,欧洲央行将在近期再度调升利率;英国央行也可能于近期加息,但受到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加息速度可能慢于先前的预估。而花旗预估美联储在2011年将不会调整基准利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