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天量央票到期 资金加大紧缩政策难度

2011年05月04日 10:2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3日,央行在公开市场中再次加大了资金回笼力度。5月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仍然维持在5000亿元以上的高位,伴随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热钱流入以及输入型通胀的影响,流动性收紧仍然可期,而市场预计存款准备金率可能继续保持一月一调的频率。

  央行3日以3.3058%的中标利率发行了520亿元一年期央票,并且在暂停一周之后,重启了28天期正回购发行,发行量较之前增加10亿元达到330亿元。

  受节前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上行以及“五一”假期的影响,央行在节前的公开市场中暂停了正回购的发行,周净投放资金量创下2820亿元的年内新高。

  在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下,流动性的回笼仍然是目前的主基调。节前的异常净投放显然不能持续。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由于信贷规模不断增长,到期央票数量巨大,外汇占款居高不下,5月再次动用货币工具几乎是必然的。

  虽然4月的信贷数据还没有公布,专家认为,在央行数次货币政策的调控下,4月新增贷款的规模应当在可控范围内。分析认为新增贷款规模应当在5000亿至7000亿元左右。

  如此大量资金到期也引发了市场对于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的预期。

  国信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表示,大量到期资金会增加资金回笼的难度,在不提高发行利率的情况下,公开市场的回笼力度会受到市场需求的限制。

  从目前的央票利率来看,一二级市场基本持平。一年期央票一级市场发行利率连续4周持平于3.3058%,而剩余期限接近一年的央票,来自货币经纪商的报价也基本都维持在3.30%左右。

  有分析人士认为,可以预见的是,到5月份到期央票达到5000多亿,再加上4月份未对冲的,加起来应该有1.1万亿左右,再加上4月份可能外汇占款再度达到3000亿到4000千亿元。这样来看,整个5月份央行还是要需要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冲到期的流动性。

  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应当不会出什么意外,因为5月份还有大量以前发行的央票到期,对冲这种流动性,还要采取同样的措施,锁定资金的两个工具,一个是重新发行央票,对冲到期的央票,另外就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

  尹中立表示,5月份还有大约5000多亿的央票到期,必须要用适当的手段和方式把它收回去。所以说,即使提高了0.5个百分点只不过收回了不到4000亿,实际上还是释放了1000多亿。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预计,物价和主要增长数据的回调,将延缓继续加息的步伐,因此5月份可能不会加息。“但是仍然高于目标水平的M2,将促使央行在5月份再度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由此,5月份以四大国有银行计算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21.0%。市场应该高度关注由此可能引发的流动性痉挛。”

  3月份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已完全有能力实现净回笼,但央行还是在4月再次宣布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说明,新增市场流动性已经超出了市场预期。市场流动性的最大来源就是外汇占款。从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外汇占款在3月份新增4000多亿,这一数据远超市场预期,成为央行在公开市场净回笼的情况下再次提高存准率的很好注脚。

  美国财政部4月2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中国仍然是美国证券最大的海外持有国,价值为1.611万亿美元,居全球首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大幅减持包括“两房”债券在内的美国政府长期“机构债券”。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的美国政府长期机构债券总额为3600亿美元,比2009年6月底时的4540亿美元减少了940亿美元。

  此前,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成表示,为了对冲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所带来的流动性,未来提高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将成为中国央行的常规性操作。

  巴曙松表示,第二季度中国的贸易将逐步从逆差转为顺差,并将面临更大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在保持宽松的货币环境下,明年外汇储备可能增加到4万亿美元,因此央行利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来对冲流动性将成为一个常态。

  对于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以及外汇储备,股神巴菲特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美国当地时间5月1日,巴菲特和其合作伙伴芒格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了对各国经济和经济策略的观点。巴菲特肯定中国外储策略在促进出口方面成绩的同时,认为美国国债仍是中国3万亿天量外储的最优投资选择。同时,他还表示,中国正在上升的通胀率不会阻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杨桐)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