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监管层对于银行监管资本负责和日常经营监管愈发严格,日前出台的监管新规更是全面提升了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等监管标准。与此同时,银行业一季度资本充足率普遍下降,不少银行提出多种形式的融资计划。银行如何解决“缺血”难题?此轮融资会对市场造成怎样影响?记者在走访中听到银行和专家多方面的声音。
一季度资本充足率普降
16家上市银行一季度报已相继披露完毕,季报显示,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的普遍下降,“缺血”成为今年银行大氛围,引得市场担心银行再融资将成气候。
五大行中,农行资本充足率为11.4%,未达到银监会所要求的11.5%的监管要求;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77%、12.45%、12.38%、12.05%,其中工行资本充足率降幅度最大,较上年末下降了0.5个百分点。
中行战略发展部副经理宗良认为,在不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揽储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今年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也明显紧张,其盈利能力将面临挑战,银行资本充足率前景并不乐观。
此前,四大行高层在2010年业绩发布会上均表示不再有融资计划。对此,宗良表示,银行要不要到股市去融资,并不是履行承诺问题。“信贷的扩张短期难以改变,一旦资金缺乏、监管从严,银行补充资本金势在必行,未来商业银行是否有进一步大规模的融资需求很难说。”
与此同时,中小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也纷纷下降。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前两年社会融资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银行投放的信贷消耗了大量资本,中小银行的资本“缺血”问题更为严峻。“在无法依靠大幅提高收费的情况下,银行多会考虑通过再融资补充资本。”
多形式募集资金压力减缓
未雨绸缪,不少“缺血”的商业银行在今年年初就提出了“补血”计划,不论大行还是中小银行,不少银行都在透露融资信息。
农行拟发行不超过500亿元的次级债,中行透露将继续在香港发行次级债,民生以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向特定对象发行47亿股新股,华夏银行定向增发融资不超过208亿元的方案已获批,近期还披露拟于2012年底前发行不超过100亿元次级债以补充资本金。民生银行提出A股可转债加H股公开增发,融资规模约为285亿元。
“银行在资本市场都是大盘股,其融资规模也都偏大,到股市里配股融资对市场的影响无疑是比较大的。”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分析,“但目前银行的融资方式多为定向融资、发债,另有银行选择海外融资,而非公开在A股募集,因此对国内市场影响不会很大。”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去年大部分银行通过融资已经解决了资本补充的问题,今年各家银行信贷增速普遍下降,信贷规模从去年的20%下降到今年16%左右,市场扩张速度放缓;与此同时,因为存款偏紧,用于投资的资金自然也受到影响,一些银行非货币资产扩张也有所下降,短期不至于出现大规模融资潮。
标准提升考验管理能力
近期银行“缺血”的呼声不仅来源于季报中资本充足率差强人意,还由于监管标准不断提升带来的压力。
一季度,招行和中信银行就表示资本充足率下降和调整风险权重有关。季报显示,招行和中信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91%和达11.05%,比年初下降0.56个和0.26个百分点。
招行方面表示,按监管要求,将未使用的信用卡授信额度纳入到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口径中。中信银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王康介绍,执行了平台贷风险资产权重新规及调整市场风险计量后,多算了近300亿元的风险资产。
近期,银监会公布了监管新规,特别提出,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
“按照目前的资本充足率,如果一直维持过去的标准不变,银行并不需要融资。但去年底今年初之所以大小行都在融资,是因为银监会对大、小行的标准都提高了。”鲁政委说。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主要银行已经达到了新监管标准,商业银行的资本缺口很小,无需大规模补充资本,新标准也不会对银行体系的信贷供给能力产生较大冲击。
连平表示,监管新规要求从2012年开始实施,要求系统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分别于2013年底和2016年底前达到新的资本监管标准。这使得今年银行压力减缓,给市场留有缓冲期。(吴雨 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