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咨询业务均被推荐"保险" 勿让"存款"变"保险"

2011年05月20日 10:39 来源:西安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前些天去银行存钱,咨询利率等信息时业务人员极力给我推荐了几款理财产品,就在办理购买手续前,我突然看到宣传单下方的一行小字,才知道这款理财产品是"分红保险"……”近日,有市民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在前往银行办理业务时遇到的情况,他说:“差一点儿就糊里糊涂的变成了保险公司的投保客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受访市民都曾遇到过类似情况,有的甚至始终不清楚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究竟是何性质。对此,业内人士和金融业资深从业者提醒市民,购买理财产品应提前做足功课并进行深入了解,切莫只看回报而淡化了风险意识。

  记者暗访:

  咨询理财业务均被推荐买“保险”

  昨日上午,记者走访了位于我市朱雀路、西大街等地的十余家银行,在咨询理财业务时,负责接待的业务人员总共展示了近30款不同类型的投资理财产品,并表示只要按照他们“量身定制”的投资理财计划,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将会远高于银行储蓄。当记者问及相关产品的风险时,上述业务人员均表示,他们推荐的理财产品大都设置了“保底收益率”,几乎不存在风险。在一家位于朱雀路的银行大厅,业务人员告诉记者:“现在银行之间的竞争这么激烈,如果没把握我们肯定不会给客户推荐(某款保险理财产品),所以你尽可以放心……”

  记者仔细阅读了上述理财产品的宣传页,发现其为保险理财产品,但没有一位业务人员在介绍中明确指出。当记者就此询问时,部分业务人员提高了警惕,并含糊地表示购买上述理财产品,“里面的保险是附送的”,但当记者仔细查看宣传页上的介绍时,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同时,部分中老年市民向记者反映,他们在银行办理存款等业务时,不时会遇到业务人员向其推荐理财产品,多数情况下他们不会仔细查看究竟买的是什么性质的理财产品,在儿女或亲友的告知下才知道“存款”变成了“保险”。

  业内人士:

  业务人员推销“保险”提成可观

  那么,工作在银行营业厅内的业务人员,遇到客户的理财咨询时大都推荐了保险理财产品,这是否表示银行本身没有相关的理财产品?

  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多数业务人员表示自己所在银行也有相关的理财产品,但大都存在着投资期限较短、金额要求较高等限制。他们不仅表示这些产品没有类似保险理财产品那样的宣传页可供索取,而且还以各种理由建议记者不要选择此类产品,其中“收益没有保险理财产品高”被提及的次数最多。

  自家银行既然也有理财产品,这些业务人员为何不愿推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业务人员推销“保险”的提成要高于推销银行理财产品。据了解,中国银监会在去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开展代理保险业务时,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销售,应向客户说明保险产品的经营主体是保险公司,如实提示保险产品的特点和风险。

  资深从业者:

  切莫只看回报淡化风险意识

  针对上述情况,一位有着十余年金融业从业经验的张先生说,市民购买任何理财产品都应强化风险意识,“不要一听说收益高就草草地办理购买手续”。

  张先生告诉记者,有些市民嫌阅读理财产品的宣传页或协议太麻烦,不愿在购买前做足功课,转而过度相信业务人员的一些口头介绍和承诺。“例如,大家平时看到理财产品宣传中的"收益率"大都是指"预期收益率",有的甚至是"最高预期收益率",实际收益率很可能远低于此。”他说,尤其是在当前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升的环境中,风险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面对“高回报”、“稳获益”等一系列宣传用语,市民应保持冷静。“一些理财产品利率并未随之上浮,或是将一些利率概念进行混淆,最终导致收益受损。”

  他表示,中老年人在购买理财产品时特别要注意分散风险,因为有些理财产品在购买后,投资者若想在期限未到前提取资金将给付利息,从而导致收益受损。记者 杨耀青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