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回顾美国财长盖特纳的中文基因

2011年05月23日 08:3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用汉语套磁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日前于华盛顿举行的中美第三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新闻发布会上,美国财长蒂莫西·盖特纳用这句中文来定位当前的中美经济关系,而两年前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举行时,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临危受命的财长盖特纳表示,期待与美国国债最大持有者中国“风雨同舟”,表达了携手共克时艰的合作期待。在诸多重大对华外交场合,人们发现这位卷头发、高鼻子的美国财长总能找到恰当的中文词汇,以比较标准的汉语普通话来向中方表达团结协作的真诚愿望,尽管今天距离他为期8周的北京大学中文学习岁月已经过去了近30载。

  北大留学生

  1981年夏天,作为中美建交后的第二批交流学生之一,20岁的盖特纳从达特茅斯学院来到北京大学学习中文。在那个中美刚刚建交、跨太平洋两岸交往之门刚刚开启的年代,是什么使盖特纳做出了到中国学习汉语的决定呢?

  “我到学院注册科目,正好碰到了一个在泰国时认识的朋友。我当时对于要选修什么毫无主意,于是听了他的建议,选修中文,借着中美相关教育协议提供的机会,我来到中国。”盖特纳曾坦言自己学习汉语,来到中国是某种“偶然”,但是其背后当然也包含着某种“必然”因素。盖特纳从小跟随在福特基金会任职的父亲在亚洲和非洲生活,游历过印度、泰国等国家并接受当地的教育,受父亲皮特·盖特纳的影响,他对东方国家的生活充满兴趣。对来到中国后的最初印象,他记忆犹新:“我们住在单独的留学生公寓,当时住在那里的只有来自朝鲜、东欧和西非的社会学者,房间里没有冰箱,菜里也很少能找到肉食。”

  老师的回忆

  回忆起当时中文名叫高逸然的洋学生,北京大学郜文元先生印象深刻,他“学习很努力,人很淘气,也很活泼、很聪明”。盖特纳的另一位老师、北京大学傅民女士对学生现在取得的成就赞不绝口,她告诉记者,没想到当年的那个中文名叫高逸然的腼腆小伙子竟成为今天美国政界精英,参与制定美国经济政策和世界经济治理。然而,对自己当年在北大学习努力程度,盖特纳自己的评价是“适度地用功”,没有“非常用功”,因为他把在华相当多时间用在了解中国社会上。

  据当年和他一起来中国留学的贾斯汀·卢德森回忆,那时,他和盖特纳开始对北京街头川流不息的“自行车大军”感兴趣。很快,骑自行车在北京的大街上溜达成了他们的一大乐趣,“从住的地方骑车到天安门广场是我们最经典的路线,几乎每隔两天都要这么来回逛一次。”

  知子莫若父

  父亲皮特认为盖特纳把了解外国社会、感受不同文化比学习外语看得更重。就中文来说,他在口语方面比较好,但是后来使用中文的机会不多,所以他掌握的有限,当然“他也并不声称自己懂中文。他能听懂一些,但算不上通晓汉语。他的日语也一样”。

  离开中国后,盖特纳始终保持着对古老中国的浓厚兴趣,并不失时机地抓住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机会。1987年,盖特纳的父亲代表福特基金会在北京设立了第一个办事处,也正是通过基金会这个平台,他结识了后来成为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王岐山和后来成为央行行长的周小川,为他就任财长后对华经济外交积累了人脉和经验。

  从小就是“世界公民”,生活在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之中,盖特纳加深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学会了多元文化的和平相处之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参与塑造的美国对华经济外交多了几分倾听的姿态和合作的真诚。当然,我们也不能浪漫地认为,有了懂中文的美国财长,中美关系就能一帆风顺地发展,实际上,盖特纳在涉华问题上可能还会发出诸如“货币操纵”的指责,因为那是美国国内政治的需要或者是增加谈判筹码的策略之举。本报记者 张保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